17/11/2025 14:04

《海納智見-吳信坤》港股、美股、A股「淘汰」機制有何特點

  股權融資時代背景下,中國科創企業積極尋求融資平台上市,除了首選的A股外,港股、美股等境外市場也常被作為備選。企業在三者間做出選擇時,首先需考慮准入制度與自身條件的匹配度,另外市場的活躍度、存續條件也是重要的考量。

  在此背景下,我們推出股市制度研究系列報告,聚焦三地市場的退市制度,分別從指標明確性、執行力度和效果、退後渠道等維度分析三地市場的退出機制特點。

  退市標準:美股最明確、A股次之、港股最籠統。美股採取量化+非量化結合的退市標準,側重市場表現和合規性。紐交所設股東數量、公眾持股市值等交易類指標及連續虧損、股東權益等財務類指標的清晰量化底線,輔以信息披露等非量化標準。納斯達克財務層面更靈活且更重市場指標,允許有潛力公司滿足替代要求下存續,交易類需滿足股價等條件。港股退市標準較為寬泛,量化標準較少。主板強制退市圍繞未遵守規則、公眾持股不足、業務運作不達標等,規則分散多非量化,少交易類指標,執行寬泛靈活;GEM與主板一致。A股在新「國九條」下退市指標趨嚴且較清晰,但更側重財務類指標。主板強制退市分為交易類、財務類、規範類以及重大違反類退市。新「國九條」發布以來,四類強制退市標準進一步趨嚴,但與境外相比靈活性不足;創業板與科創板部分量化要求更低,同樣較為重視財務指標。

  退市效果:美股最強,港股、A股相對偏弱。美股退市執行力度強,流程簡化。退市流程方面,2004年後退市流程經歷優化,退市處理時間縮短至10天,納斯達克流程相對更長。退市效果方面,美股長期保持較高退市率,2010年以來平均退市率達9.3%,過去10年年均退市/IPO比率達140%。港股退市流程較長,執行偏弱。退市流程方面,18年以來港股推出「快速除牌」機制。但由於制度籠統且監管裁量權大,通常超過理論的18個月;執行效果方面,港交所決策慎重。2010年以來港股平均退市率僅1.56%,年均退市/IPO比率為32%;2018年改革後退市率均值提升至2.2%。A股退市制度改革有進展但仍有空間。退市流程方面,較為詳盡,觸及標準後流程相對高效,但從風險警示到啟動退市的過程較為漫長,因過去主要依靠易規避的盈利指標,給「殼公司」運作時間,2010年以來從首次風險警示到最終退市平均時長為3.3年。執行效果方面,新「國九條」落地後監管力度加大,但當前A股退市率不足1%。

  退市渠道:美股最多元化,港股、A股相對單一。美股以主動退市為主,強制轉板渠道暢通。1975-2012年間併購退市佔比56.3%,其他自願退市佔41.1%,強制退市僅2.5%;同時設順暢轉板機制和OTC市場,為投資者保留退出通道。港股強制退市近年成主導,但私有化穩步提升。2018年「快速除牌」機制後,19-24年強制退市佔比均值58.5%,明顯高於00-18年的19.3%;私有化作為重要自願退市方式,2025年佔比提升至41.8%。A股強制退市佔主導,但「應退進退」下主動退市望增加。12年以來,退市制度多次改革,強制退市佔比不斷提升,13-24年均值87.9%,高於00-12年的68.9%;主動退市佔比低但政策推動下快速增長,從2023年1.9%提升至2025年19.2%,但退市後進入的「老三板」流動性不足,仍是關鍵短板。

風險提示:對政策理解不到位。

《國泰海通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師 吳信坤》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11月限時優惠!】 憑獨家優惠碼【ETN2511】,購物滿$500即送免費禮品► 了解詳情

A股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