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2025 11:21
《品中資-羅國森》吼平保、國壽,為關稅戰買保險
《品中資》上日的品評提到,關稅戰已經露曙光,因為市場洞悉到特朗普的死穴,那就是美債急挫。結果,再經過一星期左右的角力,中美終於宣布,副總理何立峰於今日(9日)出訪瑞士期間,會與美國財貝森特會談。 換句話說,雙方由開天殺價(互徵超高關稅),終於到了落地還錢的階段(走到談判桌上討價還價)。當然,我不期望這次談判會完全順利(會前雙方仍然針鋒相對),甚至很快達成協議。原因是雙方各有實力與皇牌,任何一方都不能,也不敢以高壓手段去威逼對手。大家只能互相摸底,然後討價還價,並在求同存異下,各自作出一些讓步,才能勉強達成一個協議。 而在今次中美雙方落實談判的同時,內地人民銀行再推出一連串的組合拳。我形容這是為何立峰的瑞士之行壯行色(有人形容這是爭取談判主導權的手法),即是說,能夠談得成固然好,即使談不成,也就只能靠自己去應付未來的挑戰了。 說到這裏,也經過連續兩期的宏觀分析後,今次真的想跟大家就個股品評一下了。 我在前次的品評中已經指出,我會買一些內需股來跟特朗普打對台,背後的邏輯是,為了填補美國市場的缺失(這是遲早的事,因為中國不可能長期倚賴單一市場),要不就是發展其他海外市場,要不就是擴大內需市場。 明顯地,擴大內需市場是相對簡單快捷的。我也指出過,由於今次某程度上是跟美國打仗,只不過不是真槍實彈的那種戰事,而是一場不見血的經濟戰。但同仇敵愾的情況下,中國人是會團結起來的。 過去幾年,中央政府用了諸多方法刺激內需,效果都不是很好。但今次藉著一場外來的危機,反而有機會讓中國人團結起來一起去消費呢! *中資股均以內需為主* 其實,嚴格來說,大部分在港上市的中資股,其實都是內需為主,海外業務的佔比仍低。如果說到美國業務的話,那就更少了。換句話說,關稅戰對港股的影響,其實是心理多於實質的。 具體來說,港股中的重要板塊,包括內銀股、內險股、內房股、基建股(部分會有海外業務,但主要在新興市場)、資源股(包括石油石化股)、汽車股(海外業務也是集中新興市場或歐洲市場)、消費股等等,絕大部分收入來源都是內地,只有製造業會倚賴出口。我們作為小投資者,只要避開這些股票,其實影響就不會太大。 至於幾隻大型科技平台股,包括騰訊(00700)、阿里巴巴(09988)、美團(03690)、京東(09618)、以至小米(01810)等等,當中應該以阿里和小米的出口佔比稍多,但小米暫時仍以新興市場為主,而阿里的業務規模龐大,即使個別業務也靠美國,但實際影響也不算大。 *關稅戰最終利好港股* 我的結論是,只要大家冷靜下來,細心分析的話,就會發現,關稅戰對於港股來說,真正影響的是市場氣氛和資金流向而已。 但今次更特別的是,特朗普發動關稅戰,令市場憂慮美國的經濟前景,資金開始逐步撤出美國市場和美元資產。近期資金大量流入香港,令到港元匯價升至7﹒75的強方兌換保證,要金管局出手接美元沽盤,就正好反映關稅戰最終可能利好港股呢! 回說個股的品評。我綜合各個板塊的情況後,發現最值得買的應該是內險股呢!過去幾年,內險股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投資損失(保險股兩大盈利來源,一是保費淨收益,二是投資淨收益),無他,他們買入不少內房發行的債券。 內房股的財務危機即使未完全解決,但最惡劣的時候應該過去了(內險股投資收益最差是2022和2023年),未來上升的空間應該大於下跌。 另一邊廂,在中央下令大型國企要做好市值管理,增加派息,意味著保險公司作為其中主要的機構投資者,未來在股權投資方面的風險很低;或者說,回報應該會愈來愈高。事實上,從2024年的業績中已經顯示,大部分內險股的投資回報已經回復正常。 *國壽平保都是「四四六六」* 港股中兩隻市值最大的保險股是中國人壽(02628)和中國平安(02318),她們絕對是超級大落後的大型股。國壽的往績市盈率和息率是4╱4左右,即是4倍市盈率和4%股息率;而平保則是6╱6左右,即6倍市盈率和6%股息率。單看這「四四六六」的數字,就知道這兩隻股票都要做市值管理了。 從宏觀角度看,保險股其實是全天候的內需概念。如果說人口老化,保險公司提供的養老保險自然有市場;如果說鼓勵生育,作為一家之主的父母,當然要買人壽、危疾和醫療保險,而且更要儲備教育基金。因此,如果在關稅戰的前提下,想找一些落後的內需股,我首選會是內險股。 如果要在國壽和平保之間選一隻,我稍稍傾向國壽,因為平保其實算是綜合性的金融股,當中也有銀行業務,現階段我反而喜歡純保險業務的內險股,因為銀行在這個關鍵時刻,可能要讓更多利潤出來呢!《經濟通通訊社資深分析員 羅國森》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