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2025Text: IdaPhoto: Sam Yau, 電影照片
日本#MeToo第一人——專訪《黑箱日誌》伊藤詩織:「希望這部電影能鼓勵同路人」
話題紀錄片《黑箱日誌》近日在港正式公映,身為導演、記者、當事人的伊藤詩織(Itō Shiori),再次來港和觀眾交流。伊藤訪港期間,抽空接受記者專訪,談紀錄片製作的艱辛,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驚訝,以及影片在去年1月在美國Sundance電影節全球首映至今,她自己及周邊的種種變化。
伊藤詩織來港出席香港首映,與觀眾交流。
團聚,奧斯卡提名
日本傳媒工作者伊藤詩織被TBS山口敬之強姦的案件,在全球引起不少迴響,當事人追究事件並拍成紀錄片《黑箱日誌》,更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伊藤詩織憶述獲悉提名一刻,她剛好在東京,「我和好朋友在一起。這個時刻能夠和支持這部影片的人一起見證,是非常美好。知道這個消息之後,我們就在東京慶祝。」
她和好友一起出席奧斯卡頒獎禮,「她一直是我和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支持者,就是影片最後在的士和我一起唱歌那位。這個時刻,不單只是她,而是屬於所有幫助我完成這部電影的人。這部電影能夠誕生全賴我的朋友。他們並不是專業的攝影師,而是和我一起投入這個過程的朋友。奧斯卡之行,是我們一次愉快的團聚。」
伊藤詩織和她的好友(圖右),一起出席奧斯卡頒獎禮。
伊藤詩織曾著書公開性侵事件,望引起各界關注。
MeToo movement,在日本
《黑箱日誌》去年初公映至今,獲全球逾40項電影大獎及提名,在日本卻遭受冷對待。然而,世界已視她為日本 MeToo movement的象徵。她的回應意外地不卑不亢:「我認為MeToo movement在於傾訴大家的經歷,展現團結。當有人指向我,說她就是那個人,我覺得反而凸顯了我們的(日本的)MeToo movement是失敗的。這不應該只是關於某一個人。」
雖然在她之後,一些性侵事件上了新聞,可是伊藤察覺日本社會仍是老樣子,「我覺得MeToo movement並未在日本發生,那是不Movement,而是Moments(片刻),而這些片刻持續出現。現在仍陸續有人講出自己的故事。我相信這連鎖效應。當一個人說出自己的故事,就會影響另一個人願意說,然後再影響下一個人。我希望這部電影能鼓勵更多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語言,規限了性別地位
被問到《黑箱日誌》為何以英語攝製,伊藤不諱言:「最初幫助我的朋友是瑞典人。她和我一起拍攝這部影片,我跟在鏡頭後的她解釋都是用英語。事後我發現我在手機寫的日記都是用英語的。日語很難表達到我的憤怒和感受。可能是日本文化使然,女性表達自己的感受會被視為不得體的舉動。當山口侵犯我時,我只能用英語叫他Fuck off,因為日語沒有適合的語句,我跟他講話要使用敬語。我發現我很難用日語去表達我所經歷的一切。而後來,我們的攝製團隊來自世界各地,所以都是用英語交流。」
伊藤說如日本MeToo Movement只聚焦於她,那等同是失敗。
《黑箱日誌》攝製期間,伊藤仍有做其他採訪工作。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香港好去處推出小紅書版!立即追蹤@通仔GoGoGo 以獲取最新情報!►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