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08-28

現代啟示錄

  在不夠3個星期內,以色列在加沙共殺害了11名記者,創下歷史紀錄,但真相不會就此被埋沒。大家已經很清楚,內塔尼亞胡等極端猶太復國主義者,不僅想吞併加沙。早在今年7月底,以色列議會通過一項法案,表明將把以色列主權強加於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河谷,換言之,西岸也將會連同加沙一起被吞併。因此,西岸的加沙化已經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殘酷。

 

  當不少國家相繼承認巴勒斯坦國之際,以色列即宣布在西岸的E1區域興建千套非法的猶太住宅,以割斷西岸巴人居住地和東耶路撒冷的連接,而以色列財政部長斯莫特里奇不諱言,這做法就是要埋葬對巴勒斯坦國的幻想。事實上,此一殖民主義式的土地掠奪,乃是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長期的政策。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以色列猶太人的懺悔錄。

 

以色列將在約旦河西岸E1區域興建千套非法的猶太住宅,以割斷西岸巴人居住地和東耶路撒冷的連接。(AP)

 

  在耶路撒冷,和認識已有廿載的猶太友人傑瑞米去探訪他媽媽,他媽媽已經96歲,獨居,住在東耶路撒冷某怡人地區。從舊城Jaffa Gate漫步到其母親的家約需20分鐘,沿途是堅實的淡黃色石頭屋,鳥語花香,我有種走進歷史的感覺,無以名狀。

 

  原想問傑瑞米該區的歷史,怎知他主動介紹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前,該區屬於巴人基督徒地區,以色列建國前一年宣布獨立之際,隨即爆發巴人所形容的「大災難」(Nakba),巴人居民遭大規模驅趕,被迫離開家園,有人以為在鄰近阿拉伯國家協助下,很快可以回家,因此走時沒帶走多少東西,最重要是家的門匙。當時的門匙很大條,約呎半長,我最初看以為是道具,原來是真的。

 

大門匙已成為巴人經歷「大災難」的象徵 (AP)

 

  我閉目了一下,好像見到當時的情景:大批猶太民兵拿著長槍,又踢又推地把居民一家大小趕走,後者的哭聲應該響徹雲霄,和我現在所看見的表面平靜和諧景象形成很大對比;再回望走過的街道,綠樹下怎麼竟見到被驅趕巴人望著我,眼神空洞無助,向我展示他們手中的大門匙。

 

  我有些心緒不寧,沒有很專心聽傑瑞米說故事。未幾已抵達他媽家,那是個半獨立三層高石頭屋,他媽住在地面的一層。進入屋內,我的天,滿是舊物改製的精緻擺設,從天花板到四壁,簡直是間藝術屋。年邁的老人家雖行動不便,要靠助行器,但頭腦清晰,對他們的家族史如數家珍。

 

  真佩服這位老人家,行動不便仍能獨力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我問友人為甚麼不與媽媽同住好作陪伴,傑瑞米說出苦衷,皆因他們這房子原本屬於巴人基督徒家庭,他們被趕走後,房子收歸以色列政府,政府再賣給猶太家庭,傑瑞米感內疚,苦苦追尋,終聯絡上屋主後代。

 

 以色列宣布獨立之際,大批巴人遭驅離耶路撒冷。(AFP)

 

  傑瑞米在20年前發現業主家族已移居紐約,業主已過世,遂和他的子孫接觸,向他們道歉,想象到被驅趕出家園,失去充滿回憶的祖屋時必定非常痛苦。子孫表示從祖父輩口中得知那種淒凉,再看現在同胞再遭大驅趕,這種民族之痛已屬巴人世代刻骨銘心的傷痕,無法磨滅。

 

  說到此,我心也戚戚然,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會有甚麼反應?當知道傑瑞米母親房子的故事後,原本對該房子精緻裝飾的一份驚艷竟頃刻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感覺就是這間當年被猶太民兵掠奪回來的房子,現在看起來仍充滿血腥,屋內所有紅色的擺設在我眼中都變成「血」,連我都不想久留,難怪友人表示不想住在這裏。

 

  我好奇問傑瑞米為何又從美國移民到以色列?他說,上世紀60年代,他才是十多歲的中學生,當時美國年輕一代反越戰,反美國在拉美霸權,對國家到處發動戰爭十分失望,因此以為隨家人移居到以色列來,便可跳出美國的惡夢,在猶太人的聖地上追尋自己的理想,結果他們舉家來到後所見的都是殘酷的現實,以及無法迴避的戰爭。

 

內塔尼亞胡等極端猶太復國主義者堵塞了和平的路口,並明目張膽實行擴張殖民主義。(AP)

 

  過去30多年來,傑瑞米致力和平運動,以彌補心中的內疚。他主動跑到巴人地區伸出友誼之手,推動兩個民族的和解。對,唯有兩個民族的和解和共存,才是出路,可是現在以色列的做法卻堵塞了和平的路口,並且赤裸裸顯示擴張殖民主義的猙獰面目,同時也給了我們一頁現代啟示錄——殖民主義從來沒有隨著歷史的前進而消失,土地和資源,永遠都是這麼血腥。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更多容我世說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大國博弈 #容我世說 #國際評論 #以色列 #加沙 #巴勒斯坦國 #耶路撒冷 #以巴衝突 #殖民主義 #約旦河西岸 #約旦河谷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