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08-18

麥當勞因何賣舖?

  麥當勞集團大規模放售旗下舖位資產,先以公開招標形式放售八項位於黃金地段,包括銅鑼灣、尖沙咀等的核心舖,附帶麥當勞長期租約。該批物業的總市值約為12億元,將視乎反應,明年再推售餘下商舖,有指麥當勞集團打算分階段出售所有商舖。麥當勞集團表示會定時審視其持有的物業,並不斷優化其房地產組合,強調麥當勞餐廳將在這些物業繼續營運。

 

  與身邊朋友討論此事,發現原來頗多人也不知道麥當勞的主要生意並不是「賣包」,而是地產。對於這個新聞的解讀亦出現偏差,以為這代表麥當勞撤出香港,甚至放棄整個中國業務。有關麥當勞的商業模式,小弟著作《由心入錢》有詳細討論,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重溫。

 

  書中提到2017年麥當勞的營利情況,主要分自營店與特許經營店兩款,由於自營店有很多支出,所以其利潤佔比不高;而作為利潤主力的特許經營店,其收入主要有兩項,一項是租金收入,2017年約為65億美元,另一項是特許經營牌照費,約為35億美元,到2024年,特許經營店的租金收入達到100億美元,而特許經營牌照費約為56億美元。可想而知,地產租金收入依然是麥當勞的主要利潤來源。

 

  另一個重點是,麥當勞所投資的地產,除租金收入外,還會升值。在美國,不少地段在一條長長的公路旁,杳無人煙,最多有間油站,本來價值有限。當麥當勞買下地皮後,再在那些地方開設分店,一個大大的「黃色M字」,誘發周邊發展,因而讓不值分文的地皮升價百倍,這是麥當勞成功商業模式的秘技。這次麥當勞在港賣舖,但於其他地區卻未有放棄這個地產主力的商業模式,值得分析該決定背後原因。

 

 麥當勞大規模出售香港的舖位,動機惹人猜測。(AP)

 

  財困?近年有很多物業投資者甚至富豪也沽出在港物業,早前提過兩位名人(見連結),其中一個原因是資金鏈出現問題,例如物業估值急跌令銀行call loan,又或者需要應付相關基金贖回潮。但麥當勞集團擁有這些舖位數十載,加上其財務相當穩健,不似有資金流問題,出現財困可能性不大。

 

  政治?麥當勞因政治事件而結束業務,最近是有發生過。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由於受到社交媒體的壓力,麥當勞於同年3月宣布暫停在俄羅斯的營運,5月更宣布將出售在俄羅斯的所有餐廳。回看今天的香港,不似會出現這麼激烈的事件。香港的政治事件要數到2019年後,美國政府出售自1948年買入地皮的在港領事館宿舍。若因為政治事件,麥當勞又收到消息的話,決定放棄香港業務,應該早幾年已出售舖位吧。

 

  高位獲利?翻查紀錄,星光行舖位在2019年曾推出招標,當時市場估值約10億元,更曾一度市傳獲鄧成波家族以9億元洽購,不過最終未有落實買賣。今天該舖位只值約4.6億元,代表從高位大跌超過一半。今次這口價出售是否高位獲利?實在見仁見智。當然,按其買入價計算,始終都是大賺的項目,因為早於70年代已經買入,累積回報數以千倍萬倍。

 

  對中國前景失去信心?麥當勞集團於2017年向中國企業出售麥當勞中國業務的股權,交易後只擁有麥當勞中國業務的20%股權。但到2023年,麥當勞集團增持麥當勞中國業務的股權,把它提升至48%。其實,先向中國企業出售股權,主要希望令麥當勞於中國內地能高速發展,如今再買回股權至近半,證明麥當勞集團對中國發展很有信心。

 

  不是財困,不是政治,不是高位獲利,不是對中國前景失去信心,而麥當勞又未有打算撤出在港業務,剩下來的原因就是對香港地產前景沒有信心。由70年代至今,香港出現過不少巨大風浪,包括《中英聯合聲明》的主權問題,還有兩次金融危機與兩次嚴重疫情,以上種種情況,麥當勞也未有考慮沽售在港地產項目。尤其是,舖位地段難得,沽售後或許沒有買回的機會。麥當勞管理層依然有此決定,他們到底如何看待香港地產市道的未來,可想而知。剛讀過好友郭釗的新作,談到香港前景,不得不承認形變勢變的事實。

 

相關連結:

【由心入錢】 

【財經名人都沽貨,好大鑊?】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80歲的士司機撞斃遊客,報稱駕駛時頭暈,你認為當局應否立法設商業司機強制退休年齡?► 立即投票

更多財識兼收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理財 #財識兼收 #麥當勞 #賣舖 #地產 #香港經濟發展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關稅戰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