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08-13

新股定價改革多面睇

  近年隨著港股二級市場走勢復甦,新股市場亦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今年上半年,本港新上市公司數目為44間,新股集資額為1071億元,兩者均已超越去年全年數據。這個強勁表現,亦促使港交所今年上半年在全球新股集資額的排名再度升至首位。而投資者對新股認購的熱度也有所升溫,今年以來,過百倍超額認購倍數的股份多達數十隻,甚至超額千倍的股份亦有七隻。

 

  與此同時,港交所於今年8月正式對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措施作出優化。根據港交所資料,本次優化的目的在於「提升新股定價及分配機制的穩健性,並且平衡各種不同類型的本地及國際投資者參與新股認購的需求」。那麼,這次改革對每位參與新股認購的中小投資者而言,會產生甚麼影響?

 

在新制下,新股給予中小投資者的認購比例有機會下降。(資料圖片)

 

  香港新股市場的參與者一般分為三大類別,一為基石投資者,二為基石投資者以外的機構投資者(新股國際配售的對象),以及中小投資者(新股本地配售的對象)。過去除了基石投資者外,本地配售一般針對中小投資者給予10%的股份比例,供其認購,視乎反應的熱烈程度,可採用回撥機制,提升至最多50%的股份比例給予中小投資者,而再除去基石投資者以外,剩餘的股份歸機構投資者。這個機制不足的地方在於,若然遇到市場公認優質的股份,除了基石投資者認購踴躍外,中小投資者亦大量認購,導致最終去到機構投資者手中的股份偏少,對股份的上市定價話語權下降,以及不利於股份上市後的穩定性。

 

  而經過改革後,新股上市將採用雙選項制度,制度A的原理與舊制相近,但初始比例及回撥後的最高比例,分別調整至5%及35%,這樣就為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帶來提升的空間;制度B則不設回撥比例,上市公司可選擇將給予中小投資者的認購比例設定在10%至60%之間。可能會有投資者有疑問,如果上市公司選擇60%的比例分配給中小投資者,那麼機構的比例不是更低了嗎?筆者認為表面上是,但與舊規則「先10%,再視乎認購反應最高50%」不同,若然一開始決定了60%的份額,這是有風險的,若然公開市場沒有足夠的認購力度,那麼這企業便面臨認購不足的風險。因此,這其實也成為上市公司作出比例分配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那麼,改革後的市場有怎樣的發展預期呢?筆者認為,由於在新制下,給予中小投資者的認購比例有機會下降,因此未來新股出現高倍數超額認購的情況將成為新常態,投資者亦不再以高認購倍數作為該新股是否值得抽的唯一參考指標;其次,對於熱門新股而言,由於機構投資者持貨比例增加,上市後股份被短線沽出的機會降低,而由於中小投資者獲分配比例下降,未獲足額認購的投資者需要在二級市場上追貨的情況或會增加,以上均對一些熱門新股的股價帶來利好作用。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次改革其實是股份比例的再分配,它改變的是不同級別投資者的供求關係,這個供求關係更多表現在上市初期的股價表現,長遠而言則更在乎企業的運營發展情況。因此,若然新股在初上市階段股價大升,投資者亦需保持理性,區分開資金驅使股價向上,與長線基本面之間是否存在差距。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

更多經濟不停學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理財 #經濟不停學 #IPO #回撥機制 #招股 #新股認購 #中小投資者 #基石投資者 #機構投資者 #投資 #股票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關稅戰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