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05-02

房富論

  房住不炒是硬道理,但中央意思並不是想樓價無止境拾級而下,否則內地亦不需要救樓市,而事實上,過去數十年內地以房地產分配社會財富給普羅大眾,而且非常有效。筆者提出六方面建議給予香港政府,希望拋磚引玉,重拾房地產這重要的財富環節,在控制炒風及重建新經濟下,仍保持房地產為社會繼續作出貢獻。

 

(1)平衡供應

 

  過去香港政府曾推行「勾地政策」,結果就失去了房產供應的主導權,而「明日大嶼」似是以無限供應去對付供應不足,在從政情感上是對的,但當遇上房地產供應太多的時候,下跌之後的樓價已經不可以負擔到建築成本,而且在追求大量供應的同時,可能已經搶高了建築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在這段時間覺得「賣地容易千金散盡還復來」,因此理財失去審慎,所以容易出現財政赤字。筆者認為政府要知道市場情緒與官場情緒是不同的,回頭看,最懂得市場情緒的房屋政策,其實是當年《中英聯合聲明》中「九七回歸前每年發展土地不得超過50公頃」,這才是「供應充足而又有限」的市場藝術。

 

(2)合適而受控的炒家起動力

 

  和發展商一樣,炒家是市場的持份者,的確有負面的時候,或者部分炒家行為是十分惡性的,但我們不可以嫌棄或者封殺任何持份者,應該好好管理他們。只要規管好炒家的副作用,如過分炒賣和以信息影響市場,亦可以善用炒家立功,尤其是市場特別差的時候,確保到市場有炒家動力,便確保到市場較快復元。2003年銀主盤最多的時候,很多炒家接收了銀主盤,然後作出全屋裝修,於是破舊的銀主盤搖身一變成為了全新有雅緻裝修的單位,新買家可借九成按揭上會買雅緻單位,為市場創造了成交,這就是炒家的生命力。今次樓市陷低潮,就是不懂得用這生命力在適當時候去重啟市場。

 

(3)活躍的轉流率

 

  其實轉流率已經在行政上荒廢多時,直至最近才開始受重視。大部分社會財富都是根據房地產的成交轉流去重新分配,成交牽涉的板塊愈多,財富就會分配得愈均勻。限制成交即是限制了財富分配和流動,如果想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不可能接受現在的低成交量。

 

樓市成交愈暢旺,財富分配就會愈均勻。(Shutterstock)

 

(4)一二手要平衡分配市場

 

  現在市場太重視一手樓,令到小業主分配財富機率減少,其實二手轉流率低,最後都會令到一手成交減少,看近年的情況就是這樣。如果二手市場能夠活躍,最終市場得到不同成交,而財富亦因此分配。筆者認為政府應該要在管制以外的不同環節上,令到市場更均勻分配。

 

(5)銀行必須提供有力和有效的按揭

 

  一個好的市場,必須要有融資作配合,而不同板塊轉流率裏面,往往出現個別板塊難借按揭,會影響整體轉流率的運轉。很多時銀行不太與市場同步,政府要作出監管和協助。

 

(6)政府要提供清晰的市場藍圖

 

  政府對市場的前景取態,將影響銀行的按揭鬆緊和發展商是否進取,政府的而且確在未來市場藍圖上不夠樂觀肯定,這方面中央政府值得我們學習,他們往往會給予清晰的方向,令到市場「夠膽」做一些長遠的部署。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4 「最佳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查看詳情

更多樓市點評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本港樓市 #樓市 #買樓 #樓市點評 #房屋政策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關稅戰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