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香港應對破紀錄黑雨的機制與優化之道
2025年8月初,香港經歷了有紀錄以來最密集的黑色暴雨侵襲,天文台在短短8日內四次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其中8月4日深夜至5日清晨更兩度發出黑雨警告,中間僅隔約6小時,刷新了自1999年以來的最短間隔紀錄,第二次黑雨更長達11小時。面對極端天氣的嚴峻考驗,政府已成立「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嘗試徹底改變早年政府在事件發生後才動員的習慣,以主動模式應對重大事件,過程當然甩漏難免,或作出錯誤決定,但今次官員穿著背心制服嚴陣以待,指揮各部門緊急應變,倒給人感覺到專業的態度,相信不少市民都感到滿意。筆者估計,政府會重視今次的經驗,並以此擺脫過去市民認為「做唔到嘢」的惡評,成為施政重要方針。政府一直嘗試各種方法爭取民意支持,但往往事倍功半,今次或許找到合適的門路。
暴雨期間,政府各部門迅速啟動協作機制:渠務署派遣超過180支緊急應變隊伍,在全港巡查及清理240個易水浸地點;土力工程處即時處理20宗山泥傾瀉報告,通過臨時加固斜坡、清理道路淤泥等措施確保通行安全;民政事務總署則開放十個臨時庇護中心,各區關愛隊主動探訪受影響居民並提供物資支援。這些措施在短時間內有效控制了災情,暴雨次日主要受災區域的道路積水和泥沙已基本清除,交通恢復正常。若非及時清理水浸黑點,後果難以想象。筆者記得政府在回歸前後的時間,甚少主動出擊,通常暴風雨後才派人善後,危急時往往只靠消防員及警察「頂硬上」,像今次即時大規模動員部門人員到前線部署,過去未曾見過。
上周暴雨期間,在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的官員穿著背心制服嚴陣以待,指揮各部門緊急應變。(陳國基fb圖片)
儘管新制有效,但仍有多項環節需要提升。在預測與預警方面,由於暴雨通常會突然發生,導致部分市民在上班途中遭遇黑雨。天文台透露,他們以AI預報系統「風烏」,在一星期前已捕捉到雨帶將覆蓋廣東沿岸,能夠較早對強降雨預測提供基礎。AI天文預測將會是大勢所趨,未來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深化AI模型應用,利用AI系統分析大氣條件與歷史資料,爭取將突發性強降雨預警提前至一至兩小時,為決策預留緩衝時間。值得留意的是,土力工程處的斜坡監測系統亦已初顯成效,其整合地質結構、傾斜度與雨量的AI風險評估模型,為山泥傾瀉預警提供了新範式。此類技術若能擴展至全港低窪地區的水浸預測,可進一步前置救援部署。
另外,資訊傳達與公眾教育亦需加強。7月10日提早宣告停課事件,導致市民對超前部署產生質疑,政府首要就是清楚向市民解釋為何需要超前部署,及作決定時的基礎,以得到市民理解及支持。不過,老實說,政府做決定前沒可能不知道當天學校有眾多活動,教育當局或許需要作出認真檢討。市民或許最關心停工機制,有建議可朝彈性化發展,現行指引未充分考慮區域性暴雨差異,可探索分區暴雨警告機制,當個別區域雨量達黑雨水平但未觸發全港警告時,允許該區先啟動局部停工,減少非必要出行。另外,當發出紅雨警告時,政府可考慮預早告訴市民發出黑雨的可能性,讓市民及早準備。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