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05-20

在奈伊蓋棺之際,看中美「巧」實力變化(二)

  本文此前不斷提到的「美國世紀」,最早出現在1941年3月號的《時代》(Time)雜誌。該刊物出版人亨利.魯斯(Henry Luce)提出這個口號,旨在打破美國的孤立主義傾向,為民主黨羅斯福政府投身二戰塑造民意基礎。

 

  奈伊對「美國世紀」的概括性描述是:「『美國世紀』是二戰之後的時期,在此期間,無論好壞,美國一直是主導全球事務的強權。」奈伊在此基礎上發明了「軟實力」概念,以論證「美國世紀」的可持續性。

 

美國「軟實力」具有排他性

 

  由於美國「軟實力」的根本使命是要維持美國「主導全球事務的強權」,它在本質上具有「排他性」、「對抗性」,甚至是配合著美國的槍枝文化等等,具有「暴力性」。它透過電影向世界傳導暴力文化,透過社交媒體來鼓動他國無政府主義騷亂,同時向國內民眾傳輸在這個亂世之下的美國文化優越性,以鞏固聯邦制度的團結。

 

  作為國家意識型態的「上層建築」,它穿著「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等外衣,服務於冷戰對抗,或文明衝突,無論是在冷戰時期面對蘇聯、冷戰後面對伊斯蘭世界,或是當前面對中國,都沒有展示出「文明對話」的意願,且往往為戰爭提供「理論基礎」。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部分知識精英階層在中美文化交流的問題上存在誤解,以為只要自身「軟實力」提高了,社會藝術、文化生活豐富了,民間對外了解增加了,就會消除與美國的文化「隔閡」。但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的「軟實力」上升,既意味著美國「軟實力」敘事權和優越性的削弱,從而威脅到「美國世紀」的延續,從而招致美國最終動用「硬實力」來打壓。

 

「硬實力」對美國強權的作用

 

  回到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奈伊在醞釀「軟實力」這個名詞時,顯然也淡化了「硬實力」在美國走向全球單極霸權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究其原因,是因為在歷經越戰失敗後,美國內部對自身實力的信心發生了動搖。在當時,連奈伊等長期與莫斯科有交往的華府「鴿派」,都沒有料到蘇聯即將土崩瓦解。

 

蘇聯在對阿富汗戰爭中損失慘重(黑白資料圖片)

 

  換言之,「軟實力」其實是奈伊視為美國在冷戰中對蘇聯打持久戰的一種手段。然而也正是在此時,美、蘇兩國間的「硬實力」發生重大變化——美國正逐步遠離越戰失利造成的內傷;而蘇聯卻因為剛好打了長達9年的阿富汗戰爭,需要承受近在眼前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後果。

 

  在美、蘇雙方「硬實力」此消彼長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具分水嶺意義的國際事件,就是在1990年8月至次年2月期間爆發的首次波斯灣戰爭。這是美國自1975年狼狽撤離越南戰場後,發起的首次海外大規模戰爭。

 

  美軍在全球媒體直播的「軟實力」輔助下,首次動用了「聰明炸彈」等一系列「硬實力」技術,以極微小的代價,對全副蘇式裝備的薩達姆軍隊實施了降維打擊。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展示出的先進「硬實力」,深深震撼了克里姆林宮的領導者。

 

美國在首次波斯灣戰爭展示其強大軍事實力(資料圖片)

 

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向硬實力屈服

 

  對於當時的蘇共領導人來說,更為致命的是,美軍在波斯灣戰爭中動用的軍事技術,大部分是在1970年代中期,總結越戰經驗研發,蘇聯在短期內難以追上,這是導致戈爾巴喬夫由上台時的主張有限度改革,到後期決定快速向美國靠攏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美國「硬實力」的威懾性一直延續到1999年北約轟炸前南斯拉夫。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戰前講了很多狠話,甚至一度令西方擔憂北約的行動,可能導致俄羅斯出兵巴爾幹半島。但在最後時刻他腳軟了,公開表明不會越雷池半步,結果任由北約轟炸南斯拉夫78天。此次事件令葉利欽在斯拉夫世界威信掃地,他在同年12月將總統權位交給了普京。

 

葉利欽對北約轟炸南斯拉夫袖手旁觀(資料圖片)

 

  由此可見,美國在維持其冷戰後單極強權的過程中,「軟實力」只是「糖衣砲彈」,沒有「硬實力」撐腰是不可能成事的。奈伊在論證「軟實力」對「美國世紀」的作用時,顯然也注意到了這個盲點。他於是在「軟實力」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巧實力」(smart power)。

 

老布殊成功運用「巧實力」

 

  奈伊把首次波斯灣戰爭期間,老布殊總統的處理手法,形容為運用「巧實力」的典範。他稱:「老布殊成功將『軟實力』的合法性(legitimacy),與軍事『硬實力』結合起來。我後來將這套做法稱為『巧實力』。」

 

  概括而言,老布殊在決定出兵波斯灣前,在國內先尋求國會全面支持,在國際社會先倡導談判,再獲得聯合國安理會認可,並爭取阿拉伯聯盟加入盟軍陣營,既做到了出師有名,又展示了美國躍身全球單一超級強權的實力。

 

奈伊認為老布殊在波斯灣戰爭中善用了「巧實力」(資料圖片)

 

  奈伊的不幸在於,他誕生於欣欣向榮的「美國世紀」之初,卻不料美國在冷戰後僅僅維持了30年的單極強權地位,就開始走向衰落。在他離世之際,重返白宮的特朗普總統已透過「解放日關稅戰」的一連串「美國優先」和孤立主義操作,揚棄了奈伊的「軟實力」,和「巧實力」,亦因此放棄了對延續「美國世紀」的執著。

 

  奈伊生前曾不斷強調中國領導層對「軟實力」的興趣,但他有可能高估了這個名詞在中國的影響力。正如本欄前文所述,奈伊當初發明「軟實力」一詞,是為了反駁英國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在1980年代撰寫的暢銷書《帝國的興衰》。

 

美國揚棄「軟實力」與「巧實力」

 

  但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向「西方取經」的過程來看,《帝國的興衰》中提出的觀點——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崛起和衰落的關鍵因素,顯然更符合中國在改革開放頭30年韜光養晦,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大原則。

 

  時至今日,中國在雄厚經濟實力支持下,已經具備了向全球投射文化「軟實力」的條件。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僅僅靠「軟實力」,是不足以化解美國的各種極限施壓。而北京一旦展示「硬實力」,又將必然在國際事務中產生各種利弊後果和影響。

 

  最近,中國出口巴基斯坦的殲10C戰機和霹靂15導彈,擊落了印度六架戰機。中國軍事「硬實力」對全球安全格局的重塑,和對巴國的安全保障作用是明顯的。但印度對華敵意上升也是可以預見的,此外還有很多外圍因素需要考慮。

 

  例如,法國陣風和俄製戰機被擊落,無疑會打擊兩國軍備出口前景。就此而言,北京不僅重視與俄羅斯的夥伴關係,也希望在面對美國打壓之際,與歐洲拉近距離;就算是印度,近期在關稅戰態度上的轉趨強硬,也與中國立場一致。

 

  面對各種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為求盡可能提升其對外政策的國際間認同,就有必要汲取美國自毀「巧實力」的教訓,不僅要把「硬實力」和「軟實力」用得「巧」,還要力求用得「好」。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獨家優惠】親手炮製母親節&端午節海鮮盛宴!使用優惠碼享95折優惠!► 立即了解

更多政經范局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大國博弈 #政經范局 #國際評論 #中美關係 #軟實力 #美國世紀 #硬實力 #奈伊 #美國 #蘇聯 #波斯灣戰爭 #戈爾巴喬夫 #葉利欽 #巧實力 #老布殊 #特朗普 #中國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關稅戰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