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2
專訪陳志雲 跌盪人生 致勝術
政府篇:隨時代轉變 官威不再 公僕先行
陳志雲在1981年加入政府出任政務主任,與現任特首辦主任、前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是「同班同學」,兩人同是畢業於港大文學院,同年加入政府,假如陳志雲沒有離開政府,或者今天兩人的職級相若。
在港英年代,政策局的首長都由公務員擔任,政務主任是入門途徑之一,以往政務主任是主要面對群眾的政府官員,回歸後,前特首董建華在2002年推行問責制,政務主任的角色從此改變,「以前做政務主任,根本是一份政治工作,因為要講解政策、釐定政策,當然有些前綫執行工作,普遍而言,以前(市民)對官員多些尊重,差不多有種『官嚟喎!』,做官的都有一份咁的感覺,覺得應該受尊重,但現在的情況改變很多,現在真是一個公務員的工作,理論上是不需要面對群眾,應該是政治問責官員出來,當然現在都見到有點需要(公務員面對群眾)。」
市民期望提高失信心
公務員的另一稱呼為公僕,英文是Civil Servant,無可否認,近年部分市民的確視公務員為「Servant」(僕人),陳志雲認為無可厚非,「在那個崗位,的確是提供公共服務,都會影響到(公務員)處事的文化。」就算是以前的港督和現在的特首,想要推行一項政策,受到的阻力也不一樣。「整個政治環境不同,係咪阻礙發展呢?又很難講,因為是大家(市民)期望不同,要有可持續發展。」
訪問當日正值鷺鳥事件之後,事緣康文署接獲市民投訴指大埔廣福道鷺鳥林的大樹下有很多雀糞,於是派出樹木組修剪樹枝,導致樹上10隻未開眼的雛鳥墮地死亡而大受抨擊,康文署事後公開道歉,也接受了陳志雲的電台節目訪問,「我想以前無人會講(鷺鳥事件),但現在的保育意識不同,(政府)要關注更多方面。」陳志雲覺得現時市民對政府的期望提高,變相政府都要改變做事模式。
「要改,的確是更難,要行前一步是比以前難,所以社會共識很重要,由下而上很重要,一個真正諮詢平台很重要,而最重要、最重要是市民對政府的信心。」
政府法例不與時並進
另一個熱議議題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與公共政策顧問李兆富及Uber筆戰,楊偉雄與執法部門口徑一致︰要依法辦事。「係人都知要依法,我們都贊成依法,但個法例係咪落後?夠不夠前膽性?係咪要睇個法例點樣與時並進?既得利益者當然會反對,共享經濟本身是一個破壞性的創新,一定有反對的。」陳志雲強調自己非偏袒Uber,但眼見外國會推出相應法例,就如最近日本剛通過法例,2018年起,Airbnb經營者每年只能將單位出租180天。他拿起自己的iPhone,一面說︰「這樣東西的出現,不只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而是改變了生活態度,科技推你向前,科技令現有法例不合時宜,你(政府)可以點樣掌握這個潮流?」
香港人經歷了最貼近政治的5年,政改、佔中等事件,連帶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信心頓失,「過去幾年,我們很專注政制改革,很多議題沒有充分時間處理,但政制係咪可以唔睇,又好難,因為政制可以解決很多紛爭。」至於如何重建信任,陳志雲說只能寄望於新一屆政府。
評梁振英
「很多人對他都不很認識,只見到表面的他,不知道裏面的他係點。他係咪完全無政績?我不同意的,但他處理事的手法,的確很受爭議,即我們所謂的鬥爭式文化,現在的政府環境不同了,這是否最好的方法?」
評林鄭月娥
「為甚麼對她的期望高些?因為她透明很多,了解她更多,她從事公務多年,大家相信她有一定誠信,可能對她信心大些。我有些朋友初初不是支持她,都比較願意畀個機會,她自己都話管治手法會不同,我想點都不會更加差。」
陳志雲訪問過不少政界中人,曾經令曾俊華自爆願意選特首,又令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脫下眼鏡示人。
問責制15載變遷
高官問責制由前特首董建華在2002年提出,司局長職位過往由公務員擔任,改為政治任命,即是由特首提名,再由中央任命,直接向特首負責,當中只有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必須由公務員擔任。當年三司十一局的首長中,近半為來自不同範疇的「外勞」,例如由眼科醫生何志平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等。之後由曾蔭權、梁振英擔任特首,問責官員之中,仍有不少非公務員,即將上任的林鄭月娥至今未公布問責團隊名單,傳聞中的名單卻「還原基本步」,起用大量公務員,當中只有盛傳加入熱廚房擔任勞福局局長的民主黨成員羅致光為「外勞」,而三名司長盛傳將留任,當中只有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是公務員出身。
Source: 《iMONEY智富雜誌》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4 「最佳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