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移民英國|移民五年,當尼泊爾餃子與港式瑞士雞翼出現在餐桌上,守住了記憶與身份的延續
最近有新鄰居遷入,是一對年輕的尼泊爾夫婦。某天,我們在花園偶然碰面,他們便熱情地邀請大家到家中共進晚餐。當晚,我特意準備了一碟能代表香港的瑞士雞翼,而他們則端上傳統尼泊爾餃子「饃饃」(Momo)。
過往我曾在倫敦市集嘗過「饃饃」,但在尼泊爾人家中吃到的味道,真的很不一樣——沒有多餘的裝飾與噱頭,是最直接的家常風味。「饃饃」的外型有點像中式餃子,裏頭包著免治豬肉和火雞肉,還有他們的香料,再配上以花生、大蒜、芫茜、芝麻和豆奶等調成的醬汁,就成了一道家常菜。
「幾乎每個尼泊爾人都會做『饃饃』」,他們說,正如每個意大利人都有一道煮意粉的家傳秘方。
不經不覺,他們已在英國生活了五年,但餐桌上仍然經常出現尼泊爾的家常菜,這種堅持,跟很多移英港人一樣,縱然適應了新環境,仍保留著一個「亞洲胃」。
身為亞洲人,我們在文化上有很多共通點,尤其在家庭觀念上,「在我們的國家,把年老的父母送進護老院,是相當不孝的事。」鄰居V說,在她工作的地方見過不少英國老人,他們寧願每周花2000鎊請護士照顧,也不願意跟子女同住,這樣才能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
我忽然想起那個獨居的愛爾蘭婆婆,雖然行動不便,她也不樂意成為被照顧者,在自己的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完成所有家務,甚至幫助身邊的人。身為愛爾蘭人,即使在英國生活了幾十年,仍喜歡跟我們分享他們的音樂和威士忌。
看著他們,感覺無論身處何地,人總是想以自己的方法,保留熟悉的生活與習慣。
離開香港後,相信很多人都會懷疑,自身文化會否在異地慢慢褪色,其實只要在餐桌上端出一盤熟悉的菜餚,無論是尼泊爾餃子還是瑞士雞翼,那份根植心底的文化價值就不會消失。食物不是單純的味覺,它更是一種記憶與身份的延續。當我們在異地與人分享這份味道時,也同時提醒自己——我們是誰,來自哪裏。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