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保險業專業態度|講包裝不如講真誠:真實遠勝完美形象
最近,我們團隊迎來了一位充滿潛力的新同事C。在進行新人培訓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每當談到他為何選擇加入保險行業,他的回答總是經過精心包裝——談及市場前景、專業發展、服務社會,字字珠璣,卻少了一份真切感。
一次私下交談中,我直接問他:「這些答案是你真實的想法,還是你認為我想聽到的答案?」片刻沉默後,他坦言自己最大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希望遠離舊公司的有害文化和辦公室政治,同時他也確實看到香港人有強烈的理財需求,希望趁年輕在這個行業打拼一番天地。
「但這樣說是不是太……不專業?」他有些不安地問道。「我擔心如果這麼直接地告訴朋友們,他們會覺得我不夠認真或缺乏職業規劃,而且這些是我的個人原因,對客人沒有益處呀?」
這段對話讓我回想起十多年前自己剛入行時的情景。那時的我也被要求花大量時間「包裝」自己的形象和說辭,深怕一不小心說錯話就會失去客戶或被朋友看輕。我記得自己甚至準備了三套不同版本的「為何加入保險業」的說詞,針對不同場合和對象使用。
結果如何?最後我沒有因為這些說辭得到更多的生意,後來我發現,每次見客人時,愈漫不經心地提及自己為何要加入理財行業時,對方反而聽得更專心,會談更順暢。我就明白了,我們這種獨立做行銷的,根本不需要包裝出一個「完美顧問」的形象,而是展現真實的自己,因為客人們是在我們身上取得意見及專業服務,不是那些遙不可及的大機構,而是面前有血有肉的人。是個人就理應要有溫度,有專業但也在學習,有抱負但也有不足。
令人驚訝的是,自此之後我就停止用「已準備好的開場白」而開始真誠交流,不僅朋友關係有所提升,客戶的信任度也大幅提升,業績隨之起飛。這讓我明白了一個簡單但深刻的道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對「完美包裝」已有極高的防禦意識,反而對真實的聲音更加珍視。
回到C的情況,我向他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並指出作為他的招募者,我在他身上看重的恰恰是那些未經包裝的特質:對人負責任,對自我有要求,有上進心,有擔當——這些都是保險顧問真正需要的核心素質。
「你不需要浪費時間去包裝一個完美形象。」我告訴他,「因為在這個行業,真誠比完美更有價值。」
保險業的本質是甚麼?是信任關係的建立和維護。沒有信任,再精巧的產品設計、再優惠的價格條款也難以打動客戶。而信任的基礎,恰恰是真誠。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些新人入行初期業績飆升,因為他們能依靠原有的社交圈快速成交;但半年或一年後,業績突然下滑,因為原有人脈已經開發殆盡,而新的客戶關係卻難以建立。追根溯源,問題往往出在「包裝過度」——當親友感受到你的改變,不再是那個他們熟悉的人,而是一個隨時準備「成交」的銷售機器,信任自然逐漸流失。
相反,那些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顧問,往往保持著高度的真實感和一致性。他們不迴避行業的挑戰,不誇大產品的效果,不掩飾自己的不足,而是坦誠地與客戶交流,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專業關係。
我們做經理,在培訓時應強調,真誠並不意味著不專業或缺乏技巧。相反,真誠是一種更高級的專業表現:當你承認「我對這個問題不太確定,讓我研究後再給你準確答案」,你展現的是對專業負責的態度;當你表達「我選擇這行業部分是為了更好的收入,同時也希望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你展現的是對職業的理性認知;當你分享「這個產品有這些優勢,但也有這些限制」,你展現的是對客戶負責的專業素養。
這種坦誠不僅不會減損你的形象,反而會增加你的可信度和專業感。因為在客戶眼中,一個願意指出產品局限性的顧問,比一個只談優點不提風險的顧問更值得信賴。
作為管理者,我們的責任不是教新人如何包裝自己,而是幫助他們發現並放大自己真實的優勢。我們應該創造一個鼓勵真誠的文化環境,讓團隊成員明白:在這個行業,我們銷售的不僅是產品,更是信任和關係。而信任和關係,只能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
包裝,不如坦誠——因為在保險這個以人為本的行業中,真實的力量遠勝完美的形象。當你不再花時間思考「我應該表現成甚麼樣子」,而是專注於「我能為客戶提供甚麼價值」時,你已經向專業顧問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