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0
馬卓安堪稱「打得」,揭1918年來最長選戰
1997年3月17日,星期一,也就是距香港交接還有3個多月時間,飽受政爭摧殘的英國首相馬卓安終於公布,在5月1日舉行大選。此時,執政保守黨的民調支持率大幅落後在野工黨25個百分點,可謂回天乏術。
貝理雅和馬卓安近年同框,面容均已留下歲月痕跡,而鐵娘子早已去逝了。(資料圖片)
但是,馬卓安由草根階層爬上首相位置,也堪稱「打得」之人。純粹從政治鬥爭的角度而言,是個非常頑強,因此也是非常難纏的對手。面對保守黨的劣勢,他算是使盡渾身解數,屢敗屢戰。
馬卓安進行「美國總統式」選舉
為了迎戰這次大選,馬卓安及其競選策略團隊採取了幾項引人注目的策略:首先,他啟動了自1918年以來時間最長的競選。原因在於,工黨黨魁貝理雅此時還不到45歲,工黨也已在野18年。馬卓安寄望對手競選經驗不足,會在冗長的6周選戰中露出破綻。
其次,馬卓安破天荒主張進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式的大選。英國行內閣制,過往首相兼黨魁在競選時,按慣例都是領導全黨候選人爭奪國會議席,勝出後自然可以入主唐寧街組閣。
但這回,馬卓安卻主張他和貝理雅應該像美國總統選舉那樣,進行單打獨鬥式的辯論,並透過電視直播。馬卓安此建議一出,立即引來自民黨和蘇格蘭民族黨等小黨派的不滿,認為此舉會削弱他們的曝光度。馬卓安不為所動,強調在此次大選中,只有他和貝理雅有機會出任首相,因此辯論將局限在他們兩人之間。
馬卓安為甚麼這樣做呢?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此時保守黨內嚴重分裂,既有親歐和疑歐兩派之爭,又有敗選之前樹倒猢猻散的劣勢,馬卓安於是想透過與貝理雅「決鬥」,來爭取勝算。雖然保守黨大概率會輸掉選舉,但如果馬卓安能在決鬥中力壓貝理雅,就仍有可能在選後維持他的政治影響力。
3月17日當天上午,馬卓安前往白金漢宮進見女王,奏請女王在4月初解散國會。他返回唐寧街10號後,隨即宣布大選日期。他宣稱,保守黨在1992年大選之初,民意支持率也落後於工黨,相信會再次取得選舉的勝利。
鐵娘子踩保守黨一腳
就在當天下午,馬卓安已經旋風式到訪倫敦盧頓的一個邊緣選區,已用行動證明其雷厲風行。不過,事實證明馬卓安欺貝理雅「政治新丁」的計謀並未得逞。後者在當天下午也已經到了英格蘭的告士打市親民,向選民喊話稱:「在過時的保守黨,和獲得重生的工黨之間,選民終於可以做出選擇。」
在接下來的競選期間,貝理雅領導的工黨非但沒有因為經驗不足而露出破綻,反而處處居高臨下壓著保守黨打。更令馬卓安始料不及的是,被他擠走的鐵娘子戴卓爾夫人也在此關鍵時刻踩上一腳。就在馬卓安聚精會神迎戰貝理雅之時,她冒了一句:「就算是貝理雅執政也沒甚麼可怕。」
此言一出,令保守黨人大為不滿,認為鐵娘子實際上是在默認工黨勝出。謠言隨即滿天飛,多份報章指鐵娘子正在和貝理雅做政治交易,如果她發表讚揚工黨的言論,貝理雅上台後就會委任她為駐美國大使。
這些「謠言」在客觀上削弱了鐵娘子對保守黨黨友的影響力,我記得她對坊間傳言保持了沉默。但我相信她無意去美國當大使,原因在下篇文章解釋。
至於馬卓安,他當時還有最後一個制勝機會,那就是香港政權交接。如果英國公眾重視這場盛事的話,就有可能投下保守黨一票,以便全盤處理接交事務的該黨能夠繼續執政,見證帝國在遠東勢力回歸本土的一幕。但選民顯然沒有考慮這個因素,最終是貝理雅前赴了香港。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