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靠意念操控電腦!Neuralink腦機接口讓癱瘓者逆轉人生,還可實現人腦與AI融合的終極狂想!
十年磨一劍!全球首富馬斯克旗下的初創Neuralink,經歷近10年研發後,終於在 2025年9月迎來重要里程碑:公司宣布全球已有12名患者成功植入腦機接口晶片,累計使用時數超過15,000小時,標誌著此技術在手術安全與臨床應用上的重大突破。馬斯克揚言,Neuralink不但可讓癱瘓者恢復行動力、失明者重見光明,未來更有望實現人腦與AI深度融合,徹底改變人類與科技的互動模式。這場腦機接口的科技革命,究竟將如何重塑人類未來?
Read More
獲准人體試驗!馬斯克Neuralink贏盡全球目光、估值暴漲!腦機接口科技領跑者卻另有其人?
人腦連接電腦不是夢!Neuralink腦機接口助癱瘓者再次行走,背後卻隱藏虐待實驗動物黑幕?
單憑意念控制遊戲機、機械臂
2025年9月9日,Neuralink公布全球已有12名志願患者完成腦部晶片植入,累計使用天數達2,000天,總使用時數突破15,000小時,展現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在長期應用上的穩定性與可行性。
Neuralink是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於2016年創立的腦機接口初創,經過多年的動物實驗後,終於在2023年5月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得以進行人體試驗;隨後在2024年初完成首宗植入手術。踏入2025年,Neuralink技術進程開始明顯加速:6月28日舉行的夏季進度發布會上,透露有7名重度癱瘓患者接受腦機晶片植入。
在這場發表會上,Neuralink 展示這些患者能透過腦海意念操控《Mario Kart》、《Call of Duty》等電子遊戲,甚至遠端操作機械臂完成書寫與互動。全球首位植入Neuralink晶片的患者諾蘭·阿爾鮑(Noland Arbaugh),也有發布會上以視訊方式亮相。
馬斯克豪言,植入Neuralink腦機晶片後,未來每個人都可以用意念操控Tesla Optimus機械人。(圖片來源:翻攝Neuralink官方YouTube影片)
Telepathy助患者重拾行動力
阿爾鮑在2016年一場跳水意外中脊髓受傷,導致肩膀以下完全癱瘓,自此他的人生陷入停擺。直到2024年1月,阿爾鮑在美國鳳凰城的巴羅神經學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接受腦機晶片植入手術,命運從此改寫。
在接近兩小時的手術中,一部由Neuralink特製的手術機械人,將一顆硬幣大小的腦機晶片植入阿爾鮑的大腦,並把逾1,000條比頭髮還幼細的柔性電極,精準地連接到大腦中主管運動能力的皮質神經元。這顆晶片能夠偵測和放大他的腦神經訊號,然後由植入體內的「Telepathy」裝置解讀這些訊號,再通過藍牙網絡傳送至電腦,將其轉化為對數碼裝置的執行指令。
如今阿爾鮑無需動到一根指頭,單憑意念就可以控制電腦、操作遊戲機、開關電視機和空氣清新機,重拾生活動力。他每天都使用Telepathy約10個小時,用於學習、閱讀和玩遊戲,並規劃與記者的採訪安排。他重新註冊了亞利桑那州社區大學的課程,開始為攻讀神經科學學位做準備。另外,他也創立自己的公司,提供付費演講與現場座談,藉此分享自己的經歷。
阿爾鮑透露,使用腦機接口比想像中容易。植入晶片後的第一天,他試用意念操控滑鼠移動,在腦機接口游標控制的速度與精準度上,刷新了2017年創下的世界紀錄。(圖片來源:翻攝Neuralink官方YouTube影片)
Blindsight助失明者恢復視覺
但馬斯克想做的遠不止於此。他揚言,Neuralink 的最終目標是創造「全腦接口」(Whole Brain Interface),實現人腦與AI的深度整合。所謂「全腦接口」,指的是能監聽並寫入任意神經元的訊號,以高速無線方式傳輸數據,使人腦與外部裝置達成極高頻寬的即時溝通,突破語言和肢體表達的限制。
現階段Neuralink數據傳輸速率仍屬偏低。例如,阿爾鮑在控制滑鼠游標的實驗中,傳輸速率只有每秒8至10位元(Bits Per Second)。馬斯克希望,未來傳輸頻寬可以被大幅提升,達到每秒數十億至數兆位元,從而實現高速思維傳輸,釋放更多人類潛能。
根據Neuralink發表的3年技術路線圖,2026年計畫推出名為「Blindsight」的裝置,把3,000條電極連接至視覺皮質,幫助失明人士恢復視覺感知,初期可以看到黑白的模糊輪廓,最終希望可以實現「超人多波段視覺」,意指讓人類看見肉眼看不到的光譜範圍(如紅外線、紫外線),並具有比天然視覺更高階的能力。現時Neuralink正在阿聯酋展開Blindsight的實驗。
Neuralink利用手術機械人R1,把只有硬幣般大小的腦機晶片,植入病患腦部。(圖片來源:翻攝Neuralink官方YouTube影片)
腦機接口可能會引發私隱問題
2027年,Neuralink計劃將單一裝置的電極數量提高至10,000條,並開始進行多組裝置同時植入,涵蓋運動皮質、語言皮質、視覺皮質等。2028年,推出新產品「Deep」,擁有逾25,000條電極通道,能夠觸及更深層的大腦區域,不僅用於治療憂鬱症、神經衰弱、神經性疼痛、腦退化症等,還可以實現全腦接口,開啟人腦與AI的整合,進入思想共享與神經融合的新境界。
Neuralink表示,Telepathy有望在2029年獲得美國監管機關批准,可作商業販售,屆時每年可進行約 2,000宗植入手術,預估營收可達1億美元(約7.8億港元);Blindsight則可望於2030年獲准商業化上市,手術量增加至每年10,000宗,年營收超過5億美元(約39億港元);到2031年,預計每年可以完成20,000宗手術,年營收將倍增至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
阿爾鮑表示,現在他可以跟父親一起玩《Mario Kart》,這是以前從未想過可以發生的事。(圖片來源:翻攝Neuralink官方YouTube影片)
然而,英國修適士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神經科學教授阿尼爾·塞斯(Anil Seth)指出,腦機接口可能會引發私隱問題。一旦它被廣泛使用,大腦活動數據能被監測與存取,別人就可以窺探或解讀我們的思想、信念與情感,甚至操控或干預我們的意圖與行為,變得完全沒有私隱可言。日後若要推廣使用腦機技術,必須非常仔細處理誰來控制和保存這些敏感的人腦數據,並確保用戶擁有對自己意識與思維內容的控制權。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