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特朗普的復仇與價值觀之戰
特朗普在第一個總統任期結束後,對美國政治環境形成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華盛頓的聯邦政府機構中,有大量的民主黨支持者,其中包括他的政敵,這些人利用法律武器打壓他,試圖置他於死地,例如兩次在國會發起對他的彈劾案、針對其離任後機密文件處理不當而展開的刑事調查等等。所以,在二次出任美國總統之後,他透過安插在司法部門的忠實打手,以各種理由對這些政治對手和他眼中的異己分子展開了史無前例的極限施壓和政治清算,關閉或打散一些聯邦政府部門,如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教育部、國防部等等,將一些政府官員和軍隊將領撤職,並計劃以法律起訴的形式懲罰一些政敵。
打擊左派價值觀,維護選民基礎
這些行動都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換句話說,大量政府官員和軍隊將領被裁員或撤職,是因為特朗普相信這些人的價值觀與他不同、沒有效忠於他,未來將會影響他施政。實際上,這些官員和將領並無失職,也非欠缺能力。而最近特朗普政府多個部門打壓哈佛大學的一系列做法,同樣是因為哈佛屬於民主黨勢力集中的精英大學,一直堅持民主黨左派提倡的「多元平等包容」(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簡稱DEI)理念,而非有任何證據顯示哈佛大學近7000名外國留學生都是間諜。其實,美國政府完全掌握哈佛留學生的基本資料,因為在申請留學簽證時,每位申請人都必須提交詳盡的個人資料,這些資料在發出簽證之前已經由政府官員仔細篩選過,並且儲存在政府的檔案庫內,根本不需要哈佛提供。提出這樣的要求,無非是為了給哈佛製造麻煩,羞辱哈佛的教職員,讓他們向特朗普政府低頭。特朗普要使用「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來砍倒這面大旗,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打擊民主黨在青年人中的政治影響力,挫傷民主黨支持者的士氣。這也是那些崇拜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選民希望見到的,這樣做在國內政治上對特朗普更有利。
特朗普刻意羞辱哈佛,是為取悅崇拜MAGA的選民。(AP)
特朗普是實用主義者,並沒有一貫堅持的既定立場,所以他經常改變政策。一方面,他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對華為等中國企業全面封殺;另一方面,當發現社交平台TikTok可以幫他吸引一些年輕選民時,便屢次延長TikTok在美國的運營時間,反而是拜登政府假借國家安全的名義,要在美國徹底封殺TikTok。
鎖定哈佛「開殺戒」,意在中期選舉
外界普遍認為打壓哈佛、大規模驅逐留學生是倒行逆施,會動搖美國軟實力的根基,但從美國國內政治的角度去分析,不難看出特朗普的言行是經過一番政治算計的,這與大規模驅逐外國人的做法源於同一目的。無論其是非法移民還是合法留學生,或是已取得在美居留權的政治避難者,將這些外國人趕出美國就會讓一些人覺得「爽」,而這些人往往正是支持特朗普的選民。他們相信,哈佛是「象牙塔的塔尖」,那裏的人並不代表普通美國人,停止用美國納稅人的錢資助這些「不認同美國價值觀」的學者和外國留學生乃天經地義,而且將哈佛的外國學生趕出去符合「美國優先」。
特朗普將此作為核心議程,走到哪裏講到哪裏。上周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致辭時,頭戴紅色MAGA帽的特朗普不僅為畢業生打氣,保證一萬億美元軍費一毫也不能少,而且又一次猛批DEI政策下的性別容忍政策,尤其是允許變性人服役,稱「美國軍隊的任務不是舉辦異裝騷或改變外國文化」。
特朗普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致辭時,再猛批DEI政策下的性別容忍政策。(AP)
從黨派政治的角度來看,特朗普此類言行有可能為他鞏固選民基礎。鑑於他的思路代表著共和黨主流意識形態,穩住他的選民就有利於共和黨明年的國會中期選舉,從而保證共和黨能繼續控制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幫助他在餘下的任期內繼續推動MAGA大業。
轉移媒體注意力,淡化不利因素
另一方面,特朗普對政敵發難,政府執法部門拒不理會法院的裁決,不斷製造出一系列新聞事件,吸引了媒體的注意力,這也是特朗普及其顧問希望得到的效果。特朗普第一任時期的白宮顧問班農(Steve Bannon)和米勒(Stephen Miller)都認為,要不斷製造新聞事件,讓民主黨人和支持民主黨的傳統主流媒體不得不整天圍著白宮轉,從而淡化不利於政府的信息。米勒如今不僅是特朗普的重要助手,而且還與負責清理政府冗員的馬斯克關係良好,成為幫特朗普落實各種報復措施的核心人物。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立即開除了政府部門內的檢察長,以削弱對政治任命高級官員的制度性監督,方便忠於特朗普的人全面推行他的各項政策,包括利用各種理由和手段取消涉及DEI的部門,將原來負責這方面工作的官員解職。說到底,這當中涉及價值觀之戰,也是美國總統大選的一種延伸。
米勒現為特朗普的重要助手,協助落實各種報復措施。(AP)
前總統拜登在執政期間繼續了奧巴馬時代開始的DEI路線,涉及性別包容與平等,例如重新允許變性人在軍隊中服役(奧巴馬時代批准服役,特朗普在第一個任期內頒令禁止)、採取寬鬆的移民政策等。這些自由派政治正確的做法令美國一部分選民非常反感,住在芝加哥的一位華人朋友大選期間告訴我:「誰要讓我女兒在學校使用男女共用的廁所,我一定不投他的票!」他的女兒當時十幾歲,當地有一些中小學為包容不同性取向而設置不分性別的衛生間,旨在照顧異裝者和變性人,這令他擔心女兒的安全。可見,特朗普在大選中獲勝的原因之一,或者說主要原因之一,是他贏得了價值觀之戰,所以馬斯克幫他搞的一系列清洗行動,在美國也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礎,贊成者中不乏他的基本選民。
這類政治清洗事件不斷發生,被裁撤的官員找民主黨國會議員投訴,尋求幫助,導致民主黨議員及其助理不得不花費很大精力,與特朗普任命的官員展開溝通,處理不斷增多的個案,令這些民主黨人沒有更多時間思考「反擊」策略,只能被動應付。新聞媒體往往也被特朗普政府的連串行動搞得疲於奔命,國內政治新聞長期成為報道重點,與國際報道聚焦於特朗普的高關稅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客觀上有可能減少普通民眾對高關稅導致物價上漲的擔憂,讓特朗普順利在國內、國際兩條戰線同時出擊:國內報復政敵,對外極限施壓。
國內政治新聞成為報道重點,或減少美國民眾對高關稅導致物價上漲的擔憂。(AP)
由於美國大部分進口商一直在銷售高關稅生效前進口的外國產品,美國零售市場的物價尚未明顯飆升,隨著存貨售罄,新到貨品價格會上揚,美國民眾很快會感覺到加價帶來的經濟壓力。特朗普最關心的是他個人的面子和明年的國會中期選舉,即使他意識到經濟因素對選民的影響高於DEI等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力,他也不一定會調整政策,放鬆對哈佛大學的打壓和對政敵的封殺,因為他一直從中享受著擁有絕對權力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獨家優惠】親手炮製母親節&端午節海鮮盛宴!使用優惠碼享95折優惠!►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