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圍身高比:比BMI更準確衡量長遠健康的指標?簡單公式計算WHtR,測出隱性肥胖的可能性!
最常用利用體重去衡量健康風險的指標,一直都是 BMI(Body Mass Index體重指數)。BMI利用體重與身高計算的指標,在過去10年一直受爭議。今年八月的一項美國研究,就提倡用一個更簡單的腰圍身高比指標,去反映長遠健康及代謝性疾病風險。

腰圍身高比是甚麼?
計算方法:腰圍身高比例 Waist-to-Height Ratio(WHtR)的計算方式很簡單,用腰圍除以身高。例如腰圍90厘米、身高180厘米,腰圍身高比就等於0.5。
由此可見, BMI只反映體重與身高關係,而腰圍身高比則着重於中央脂肪或內臟脂肪,也就是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
腰圍身高比的WHtR三個優點
#1更能預測心血管疾病代謝風險:2024 年一項綜合分析指出,腰圍身高比在識辨代謝症候群的準確度優勝過BMI或只靠腰圍。研究人員建議,用腰圍身高比,作為其中一項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風險篩選指標。
#2與死亡率關係更密切:而在剛剛八月公布的一項研究,就分析超過9萬名美國男女超過20年。即使校正BMI與生活習慣後,腰圍身高比超過0.55的一群,其全因死亡風險高於<0.50者。
女性:全因死亡率風險高出 23%
男性:全因死亡率風險高出 11%
此關係在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統疾病等多種死亡原因中皆一致,即使不吸煙人士的死亡風險亦一致。
#3 更能反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在上月尾公布的另一項研究指出,腰圍身高比與冠狀動脈鈣化(動脈硬化早期指標)有明顯關係,而關係密切過BMI或腰圍。分析了超過2,700名成人數據後,研究人員指出,腰圍身高比≥0.50人士出現動脈鈣化的機率明顯上升,或提升動脈硬化風險。另一項歐洲心臟學會今年刊登的報告指出,在瑞典一項追蹤接近1,800名年齡為45至73歲成人、為期超過12年的研究中,發現腰圍身高比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心臟衰竭風險就上升34%。而腰圍身高比最高的一群,相比正常比例的一群,其心衰竭風險更高出2.7倍,顯示腰圍身高比能更有效地找出最大受益族。
由於BMI只是衡量體重與身高比例,不能特別識辨出肌肉不足人士的情況。許多BMI處於正常水平人士,有可能因肌肉不足,但體脂高及內臟脂肪也高情況下,形成所謂「正常體重型肥胖」,這正是腰圍身高比能揭示的隱藏問題。
而在臨床應用上,腰圍身高比具兩項重要優點:(1)標準門檻一致:0.5界線適用於大多數成人,也適用於男女、(2)反映脂肪分佈:而非單純體重,有助早期發現高風險族,適用作為臨床篩選指標。
「腰圍小於身高一半」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科學證據支持的心血管健康準則。例如:
一位身高156厘米成人(不論男女),最佳標準腰圍不超過超76厘米(約30吋)
一位身高160厘米成人 ,最佳標準腰圍不超過80厘米(約31吋)
一位身高170厘米成人,最佳標準腰圍不超過85厘米(約33吋)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