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7/2025 09:57
《一本萬利-林本利》趁低買外幣需識平均價,錯過低位應如何?
《一本萬利》海外旅行、升學、置業、移民,對港人而言可謂如數家珍,兌換外幣更是熟門熟路。惟港幣兌美元5月突然「威水」之後,近期再回到弱方;上半年計,港元兌歐元、英鎊、日圓、澳元、人民幣更是全線大跌。理大會計及金融學院前副教授、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林本利於專訪表示,一直以來都認為外匯不值得投資,因價格升升跌跌如零和遊戲。
*英鎊10年平均價10.1至10.2*
如真的需要大量買入外幣,過去幾年美元強勢時,正好是出手良機。例如,英鎊(兌港幣.下同)過去10年平均價為10.1至10.2,2016年脫歐後更一度進入9算時代,而現在已反彈至10.8水平。如果有意在英國置業或留學,他反問:「為何早幾年不儲定多些?」
同理,歐元早前曾見9.2至9.3水平,亦遠高於過去10年平均價8.7,更是歐元2000年面世時的平均位,然而,任何買入的原則都應是低過「平均位」。他又反問,歐元去年底曾低至8,「如果你有大量的需要,為何當時不買入?」
*美匯7月受惠減息推遲而反彈*
那麼如錯過低位良機,現時又真的有大量外幣需要,應該怎做?林本利表示,惟有趁美元反彈、其他外幣回落時行動。「雖然現在大家都預期美匯指數將跌至90的10年最低位,但市況一路都有波動」,例如美匯指數7月以來節節反彈,從96.6升至98.5,原因即是通脹上升令減息推遲。相比10.8「摸頂」買英鎊,「現在10.5你可以考慮一下」。
至於人民幣,他直言「不建議大家投資」,尤其是過去幾年內地經濟、匯率都表現疲弱,而當局正正需要弱貨幣來刺激經濟和出口。此外,人民幣定存、債券的息率都僅得1厘出頭,無太大投資價值,「即使你說預期它升值,我都看不到有好大的升值空間」,因為始終匯率太強不利經濟。
*港美隔夜息差闊惟難套利*
眼見香港銀行體系結餘從6月的逾1760億,縮水至860餘億,一個月HIBOR會否重見年初的4厘以上?林本利認為不會。
原因之一是,銀行體系始終還有800多億的閒置資金,「所以你見到隔夜息都是近零」。原因之二,根據過去經驗,銀行體系結餘如跌至400億上下,香港息口就會跟美息趨同。
由此衍生另一問題,為何港、美隔夜息(0.13厘 VS 4.25厘至4.5厘)差距如此之闊?他解釋,4.25厘至4.5厘是隔夜息,即使一晚賺多4厘,也要除以365日,更加不知第二天港幣會否突然轉強,再加上一買一賣的交易費用,隨時賺息蝕價。但若以12個月港美息差約1厘水平看,反映交易成本和預期港元升值,「長線屬合理」。《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 林本利》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英鎊10年平均價10.1至10.2*
如真的需要大量買入外幣,過去幾年美元強勢時,正好是出手良機。例如,英鎊(兌港幣.下同)過去10年平均價為10.1至10.2,2016年脫歐後更一度進入9算時代,而現在已反彈至10.8水平。如果有意在英國置業或留學,他反問:「為何早幾年不儲定多些?」
同理,歐元早前曾見9.2至9.3水平,亦遠高於過去10年平均價8.7,更是歐元2000年面世時的平均位,然而,任何買入的原則都應是低過「平均位」。他又反問,歐元去年底曾低至8,「如果你有大量的需要,為何當時不買入?」
*美匯7月受惠減息推遲而反彈*
那麼如錯過低位良機,現時又真的有大量外幣需要,應該怎做?林本利表示,惟有趁美元反彈、其他外幣回落時行動。「雖然現在大家都預期美匯指數將跌至90的10年最低位,但市況一路都有波動」,例如美匯指數7月以來節節反彈,從96.6升至98.5,原因即是通脹上升令減息推遲。相比10.8「摸頂」買英鎊,「現在10.5你可以考慮一下」。
至於人民幣,他直言「不建議大家投資」,尤其是過去幾年內地經濟、匯率都表現疲弱,而當局正正需要弱貨幣來刺激經濟和出口。此外,人民幣定存、債券的息率都僅得1厘出頭,無太大投資價值,「即使你說預期它升值,我都看不到有好大的升值空間」,因為始終匯率太強不利經濟。
*港美隔夜息差闊惟難套利*
眼見香港銀行體系結餘從6月的逾1760億,縮水至860餘億,一個月HIBOR會否重見年初的4厘以上?林本利認為不會。
原因之一是,銀行體系始終還有800多億的閒置資金,「所以你見到隔夜息都是近零」。原因之二,根據過去經驗,銀行體系結餘如跌至400億上下,香港息口就會跟美息趨同。
由此衍生另一問題,為何港、美隔夜息(0.13厘 VS 4.25厘至4.5厘)差距如此之闊?他解釋,4.25厘至4.5厘是隔夜息,即使一晚賺多4厘,也要除以365日,更加不知第二天港幣會否突然轉強,再加上一買一賣的交易費用,隨時賺息蝕價。但若以12個月港美息差約1厘水平看,反映交易成本和預期港元升值,「長線屬合理」。《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 林本利》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