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懼抑鬱焦慮來襲 治療與接納助走出情緒低谷 養和精神健康門診 跨專科照顧患者身心健康
在節奏急促的香港,情緒健康問題日益受到大眾關注。遇上情緒病,患者不止被抑鬱、焦慮的情緒籠罩,更可能需要面對社會對情緒病的誤解,甚至是冷漠、歧視等。要幫助患者重拾精神健康,及時有效的診斷治療固然重要,而透過公眾教育消除大眾對情緒病的誤解亦是重要一環。養和醫療集團(養和)的精神健康門診除了為受情緒困擾的人士提供評估、診斷和治療的一站式服務外,亦與各專科緊密合作,以盡早介入院內因各種病患而受情緒困擾的個案,再結合推動社區教育,加深及擴大對情緒病患者的全方位支援。
精神科專科廖慧明醫生指,養和精神健康門診既為社區人士提供服務,亦會支援院內病人的精神科及情緒上的臨床情況,全方位照顧患者身心所需。
統計數據顯示 ,香港每七個人當中便有一人會在一生中經歷常見的精神健康疾病。養和精神健康門診精神科專科廖慧明醫生表示,隨著社會對精神健康的意識日漸提高,抑鬱症及焦慮症等情緒病受到公眾關注。事實上,情緒病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長者身體機能逐漸下降,而各類病患亦陸續出現。加上子女移民他鄉,老伴或老友記的相繼離世,亦會令長者倍感孤單寂寞,而老人自殺率更是各年齡層最高的。至於中年人士不單要在職場中拼搏,亦要肩負起照顧長者及在學子女的責任,多方面均帶來沉重壓力,所以也越來越多的「夾心階層」照顧者有焦慮抑鬱的問題。而疫情後,本地學童情緒健康問題亦備受社會關注。廖醫生表示,從門診服務臨床觀察,的確可見本港青少年受到抑鬱症及焦慮症困擾的情況有所上升,原因多與學業壓力、家庭期望以及人際關係的挑戰有關,情況不容忽視。
生活與工作壓力讓人透不過氣,如何好好照顧個人的精神健康十分重要。(資料圖片)
情緒病漸趨普遍 早期警號須正視
廖醫生表示,抑鬱症是常見的情緒病,患者會出現持續情緒低落、對平日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社交上會疏遠別人;身體經常感到疲勞,並會出現睡眠障礙、體重或食慾改變等症狀。
至於焦慮症的徵狀會反映在生理、思想與情緒上,例如出現突如其來的心跳及呼吸加速、胸部或腹部不適、肌肉繃緊/疼痛/疲倦、口乾及出汗;亦可能會有過多的擔憂及不安、預期會發生逼切而不能避免的危險等。
一旦出現情緒困擾,何時需要求診?廖醫生認為,在出現早期警號時便可尋求專業幫助,不要延誤至症狀日趨嚴重才向醫生求診,例如睡眠問題是其中最常見的警號。「有些人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不能放鬆下來,令入睡過程變得困難;有些人則會輾轉反側,經常反覆思考白天的事情,導致睡眠時間短、易醒或多夢,醒來後也難以恢復精力。」廖醫生提醒,及早求醫不僅可以減輕症狀,還能避免問題惡化。「及早疏理情緒可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如果覺得自己再也撐不下去,甚至出現自殺或傷害自己的念頭,便應立刻求醫。」
廖慧明醫生指出,情緒病的先兆是出現睡眠問題,因此別小覷失眠或睡眠質素下降等情況。(資料圖片)
消弭偏見與標籤 鼓勵積極求助
如發現身邊人可能受到抑鬱症或焦慮症困擾,先與當事人建立互信關係十分重要,與對方進行開放而坦誠的溝通並保持耐心和同理心,避免說教或批評。廖慧明醫生建議:「如果想協助身邊的人面對情緒問題,首先要建立一個互相信任的基礎關係。我們可以先表達對他們的關心,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空間與當事人聊聊天,了解他們的狀況及所經歷的困難,聆聽他們的需要。」如發現當事人出現前述的抑鬱症或焦慮症症狀,應鼓勵他們尋求專業治療。「許多患者願意前來就診,正正是因為聽從旁人勸說。患者信任身邊人之餘,同時亦不希望令別人擔憂。」
養和近年透過社區健康講座、刊物及媒體訪問等推廣情緒健康教育,希望市民可及早識別問題而向外求助。
消弭社會對情緒問題的偏見,對鼓勵有需要人士求助十分關鍵。廖醫生指出,平等機會委員會的研究指,四成精神病患者過去五年曾在求職、在職或離職過程中遭受歧視。「社會上很多公司也不太接納精神病患者。確診後上班時可能會被污名化,或要面對他人歧視的眼光。超過八成在職人士認為,歧視精神病患者的情況在香港非常普遍,常見的標籤是擔心精神病人會傷害別人,因此會與病患者保持距離。」
「這項研究反映出職場中還有很多人也不太接納精神病患者。這種社會風氣令很多人諱疾忌醫,恐怕被嫌棄和排斥,就算知道自己有病,只有不到三成的人會主動尋求支援。」許多人誤解情緒病是一種弱點或恥辱,令受情緒困擾的人士擔心會被貼上標籤,因而不願尋求協助。她認為,要解決這問題,普及情緒健康教育自是十分重要,而社會各界也需要共同努力,消除對情緒病的污名化。
推廣情緒健康教育 建立共融社會氣氛
廖醫生強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的關鍵策略。「最理想是可以把教育推廣到社會上的每一個角落,不同階層和年齡層,不論男女老幼,在家在學在職或退休人士,都可以認識精神健康的資訊。當出現問題時,懂得辨識並採取適當措施,避免惡化。」學習如何處理和表達情緒,避免過度抑壓,並在有需要時懂得向他人求助十分重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裝備我們培養抗逆力和積極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例如學會正向思維、包容、關心和接納他人。讓社會上少一點漠視和歧視,多一點關心和連結,營造良好的社會氣氛。」
養和除了照顧市民身體的疾病外,亦支援大眾的精神健康,其精神科專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提供評估、診斷和治療的一站式服務,照顧不同年齡層患者的身心需要。
養和近年透過社區健康講座、刊物及媒體訪問等,致力向病人及公眾推廣情緒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知識有助消除偏見,通過教育可讓大眾了解並及早識別情緒問題,掌握應對壓力的技巧。這不僅有助個人情緒健康,還可以營造更有同理心和互助的社會環境。而養和不單提供精神健康門診服務,也會支援院內病人的精神科及情緒上的臨床情況,精神科專科醫生亦會按需要到病房提供治療。
廖醫生表示,一些患有嚴重疾病、或受痛症困擾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焦慮或抑鬱情緒,「在生病的時候,心理狀態較為堅韌的話,對復康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精神科醫生與其他醫療團隊會跨專科合作,為患者提供全面的身心護理,幫助他們以正面的態度應對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
受情緒困擾並不是可怕的事,亦不需要埋藏心底,只要願意踏出勇敢的第一步,接受自己的情緒問題及適時向身邊人或專業人士求助,定能找回健康快樂的心靈,漸漸走出情緒窘局。
廖慧明醫生指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的重要一環。
養和精神健康門診
中環 WhatsApp:2523 7887 地址:香港中環德輔道中33號1樓 |
北角(丹拿山) WhatsApp:2219 9012 地址:香港北角丹拿道8號雋悅3樓 |
跑馬地 電話:2835 8497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村道二號養和醫院中院3樓 |
更多資訊: https://www.hksh-healthcare.com/zh-hk/clinical-services/mental-health-clinic.php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