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警告:9種常見「健康」飲品多喝反而傷身,恐導致脂肪肝與糖尿病
避免患上脂肪肝,首要方法是控制飲食!日本內科醫生栗原毅提醒,有9種常見的「健康」飲品看似有益,實則暗藏增加患脂肪肝、糖尿病的風險。
根據日媒《東洋經濟》報道,日本肝病專家內科醫生栗原毅表示,近年來有不少人注重養生,但依然出現脂肪肝及肝功能指數長期異常的情況。大多數人會先想到酒精傷肝,不過在控制飲酒的前提下,酒精對肝臟的傷害其實相對有限。反而含糖飲品對肝臟的威脅更大,會直接導致肝功能惡化、加速脂肪肝形成及引致肥胖。
脂肪肝的主要成因在於過量攝取碳水化合物,導致體內糖分過高,並轉化為三酸甘油脂堆積在肝臟,而果糖對肝臟的損害最明顯,因果糖必須完全由肝臟代謝。因此,經常攝取含果糖的食物和飲品,會造成肝臟超負荷運作,誘發脂肪肝病變。
一般含糖飲品中通常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果糖,透過人工從玉米等來源提煉的液體糖漿中,果糖含量可達50%至90%。如大量飲用含有高果糖漿的飲品,會導致脂肪堆積,形成脂肪肝與肥胖的惡性循環,更會逐步惡化肝功能,其破壞力甚至超過酒精對肝臟的損害。
脂肪肝|9大傷肝「健康」飲品
栗原毅指出,許多常見的「健康」飲品,成分中可能含過量的果糖糖漿,是誘發脂肪肝與肥胖的隱形殺手,並列舉出以下9大傷肝「健康」飲品:
1. 每天早上飲一瓶乳酸飲品
乳酸飲品暗藏驚人糖分,雖然乳酸桿菌能促進腸道健康,但從肝臟保健的角度來看,每日一瓶的習慣會對肝臟造成嚴重負擔。
2. 早餐吃香蕉配甜味乳酪
乳酪被視為健康食品,但市面上的「飲用型乳酪」和「甜味杯裝乳酪」通常添加大量高果糖玉米糖漿。再加上香蕉本身的果糖含量,兩者配搭會使肝臟負擔過重。
3. 上班前飲甜味罐裝咖啡
不少人習慣在上班前飲甜味罐裝咖啡提神,但這樣會損害肝臟健康。甜味罐裝咖啡不僅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研究發現,咖啡中的咖啡因會加速肝臟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肪的過程。
4. 天熱時飲運動飲品防中暑
若經常飲運動飲品以補充水分或預防中暑,反而可能直接導致脂肪肝或糖尿病。因此,建議在炎熱的天氣或流汗時,飲水或茶就能滿足補充水分的需求,完全不需要依賴高糖的運動飲品。
5. 工作繁忙時吃麵包和飲蔬菜汁
蔬菜汁含有大量添加糖,而且蔬菜汁的液態形式無法提供足夠的膳食纖維,難以彌補蔬菜攝取不足的問題。而麵包中普遍含有大量高果糖糖漿,這組合不利於肝臟健康。
6. 晚上工作時飲能量飲品
能量飲品不僅含有大量糖分,還含有咖啡因,會加速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肪的過程,對肝臟造成負擔,建議不要過度依賴能量飲品。
7. 戒酒改飲果汁
部分患者為保護肝臟而戒酒改飲果汁,卻發現肝功能反而更差,原因在於習慣性地飲用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果汁,對肝臟的損害甚至比適量飲酒更為嚴重。
8. 晚餐時喝酸甜口味的飲品
很多人習慣在晚餐時飲用酸甜口味的果汁,但若長期飲用這類含糖飲品,脂肪肝病情會逐漸惡化。
9. 睡覺前喝加蜂蜜的熱牛奶
雖然熱牛奶確實有助改善睡眠質素,但如果在睡前飲用牛奶時添加蜂蜜或糖,會導致夜間攝取的糖分更容易在肝臟中轉化為脂肪堆積。從肝臟健康的角度來看,這個看似養生的睡前習慣其實潛藏健康危機。
栗原毅指出,不少人每天早上、下午和晚上都會飲用看似健康但實則含糖的飲品。如果持續這種習慣,不僅會加重脂肪肝病情,還可能引發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疾病。
脂肪肝|5大因素造成脂肪肝
台灣減重醫生陳威龍曾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很多人誤解脂肪肝僅與高脂飲食有關,事實上脂肪肝成因有很多,當中包括先天和後天因素。以下綜合5大因素釀成脂肪肝:
飲食不當
—>過量攝取白飯,麵包等精緻碳水化合物及含糖飲料
- 糖分易轉化為肝臟脂肪
- 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直接促進脂肪堆積
- 酒精代謝產物則會損傷肝細胞
胰島素阻興代謝異常
—>糖尿病患者罹患脂肪肝機率較常人高出2至3倍
- 胰島素阻抗患者肝臟合成脂肪能力異精
- 興糖尿病、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形成惡性循環
肥胖興內臟脂肪過多
—>腰圍超標(男>90cm/女>80cm)
- 其內臟脂肪釋放的游離脂肪酸會直接進入肝門靜脈
- 較皮下脂肪更易導致脂肪肝
運動不足
—>缺乏運動會降低基礎代謝率
- 罕臟脂肪代謝效率下降30%至40%
某些藥物興疾病
—>類固醇、荷爾蒙物、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內分液疾病
資料來源:減重醫生 陳威龍
脂肪肝|4招逆轉脂肪肝
脂肪肝可以吃出來,同樣地可以透過改變飲食逆轉。陳威龍提出4大護肝建議:
飲食調整
- 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
- 增加好油脂、如橄欖油、牛油果、堅果與高纖飲食
- 避免含糖飲料、酒精、加工食品
恒常運動
- 每周至少150分鐘有氧運動,如跑步、快走
- 加強阻存訓練、提升肌肉代謝脂肪的能力
控制體重與腰圍
- 減少內臟脂肪
☑ 綜合研究指出,每減少5至10%體重,脂肪肝就可能明顯改善
穩定血糖與血脂
✖ 避免血糖忽高忽低,減少胰島素阻抗
- 控制三酸甘油酯,降低肝臟脂肪堆積
資料來源:減重醫生 陳威龍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