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膠微粒無處不在!研究揭人體每周攝入約5克,器官幾乎全被「膠」侵害
上星期提到香口膠對人體健康的潛藏風險,那是否不吃香口膠的朋友就「冇有怕」呢?當然不是,香口膠只是其中一樣容易被人體吸入塑膠微粒的東西而已。其實在我們現代化社會裏,還有非常多東西能釋放塑膠微粒、影響到人類健康的。
世界自然基金會曾做過調查,我們每周攝進大約5克的塑膠微粒入身體,這相等於我們每周吞入一整張信用卡分量的膠!近期有硏究發現,人體以下部分有塑膠微粒累積的數據:
(1) 血液
(2) 肺部
(3) 心臟
(4) 肝臓
(5) 腎
(6) 腦部
(7) 尿液和糞便
(8) 睪丸和陰莖
(9) 人奶
(10) 胎盤
換句說,其實我們的身體已不知不覺地攝入不少塑膠微粒了。不少研究已指出,塑膠微粒與哮喘、各類型敏感、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癌症等疾病有關。近年開始有研究人員研究塑膠微粒對腦部的破壞力:
2025年,《Nature Medicine》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自願參加者在2016年至2024年的腦組織樣本。他們發現,在8年期間,參加者大腦中塑膠微粒的數量增加了50%之多!值得關注的是,他們腦組織中所含的塑膠微粒比肝臟和腎臟還要多,而這些塑膠微粒主要積聚在負責我們決策和肌肉運動的大腦額葉皮質裏。這個發現令人相當意外和擔憂,因為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是受到血腦屏障之保護的,外來物質通常因為有血腦屏障的阻擋而不能進入大腦。但目前這個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竟能夠跨越血腦屏障,這引發了科學家擔憂塑膠微粒進入大腦額葉皮質後,會導致人類產生神經系統的問題,特別是失智症。
那我們日常可以做甚麼呢去防止接觸塑膠微粒呢?雖然塑膠微粒已幾乎無處不在(地球的陸地和海洋食物鏈、水源和空氣當中都已充斥著塑膠微粒,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但我們也能在自己生活上可控制到的範圍內盡做、減少繼續攝進塑膠微粒。例如:
1. 盡量減少塑膠使用:選擇玻璃和不銹鋼物料去儲存食物。
2. 選擇安全的食品包裝:如果一定要用到塑膠物料,必須選擇標示「不含 BPA」和「不含鄰苯二甲酸鹽」的。避免在塑膠器皿或膠袋中加熱食物(現在有一些急凍即食的食物是需要食物連包裝膠袋浸在沸水中加熱的),因為這會導致化學物質滲入食物中。
3. 避免購買和飲用塑膠瓶裝水。
4. 減少吃香口膠。
5. 注意家居的空氣品質:(i) 可以考慮在家中安置一部優質的空氣清新機。 (ii) 常吸塵可吸走空氣中的灰塵和纖維中的塑膠微粒顆。又,(iii) 地毯的合成紡織品「窩藏」大量塑膠微粒並會將之散播到空氣中,可以的話,盡量不要用地毯,尤其是有嬰兒/小孩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