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癌 │ 逾7成腸癌患者確診屬中晚期,5成對病情存誤解錯過治療黃金期,醫生:「聯合治療」顯著有效
大腸癌為本港第3大常見癌症,死亡率排第2。纖維攝取不足、紅肉及加工食品攝取過多等因素均會增加患腸癌風險。最近香港防癌會針對大腸癌患者、康復者及其照顧者的調查發現,逾70%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惟逾50%人士對病情、治療及藥物資訊均無充分理解,在治療決策方面角色被動。近年「聯合治療」被證實有效延長大腸癌晚期患者生命、提升生活質素。有醫生鼓勵加強醫患溝通及健康自主性,共同制定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調查揭普遍受訪者對大腸癌認識不足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嘉安醫生指,市民普遍聽過大腸癌這個病,但部分人對治療方法存有誤解,曾有患者諱疾忌醫、藥石亂投,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香港防癌會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深入了解本港大腸癌患者、康復者及其照顧者在健康自主及治療選擇方面的情況。在105名受訪者中,大部分患者為41歲或以上,逾70%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期至晚期,近半患者現時於公立醫院接受或跟進治療。
調查發現,受訪者主要透過醫生獲取藥物治療資訊,逾50%受訪者對病情、治療或藥物資訊均無充分理解,甚至有近30%受訪者表示認識淺薄,甚至毫無認識。在治療決策方面,僅有40%受訪者認為自己參與程度較高,反映大部分患者處於被動角色。
在治療期間,患者最擔心的是身體痛楚和藥物副作用,其次是對自理能力及日常生活的影響。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理解藥物治療的選項能減少焦慮、增強自信心、穩定情緒,並提高參與感。調查亦發現,在選擇藥物治療方案時,他們大多認為,除了價格外,療效最為重要。
聯合治療成第三線晚期大腸癌治療新趨勢
治療晚期大腸癌有新突破,聯合使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和注射性標靶藥物(血管生成抑制劑)不受前線藥物重複使用的限制,而且效果比單一治療理想。在美國、歐洲及中國等國際間多個治療指引中,均建議「聯合治療」作為第三線晚期大腸癌的治療方案,成為新趨勢。
林嘉安醫生表示,「聯合治療」不僅有效延長患者總存活期及無惡化存活期,更有助維持生活質素,推遲健康狀況惡化的時間。他引述刊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臨床研究指,接受「聯合治療」的患者存活期中位數為10.8個月,接受單一治療的患者則為7.5個月。
其中,本港年約70歲黃先生(化名)患有乙型肝炎,沒任何大腸癌徵狀,每年大便隱血測試結果也無異樣。惟他在恆常檢查中發現腫瘤,於2024年6月確診大腸癌第四期。由於認知不多,他上網搜集參考資料、與病友交流,積極了解病情及藥物效用,與醫生商討適合自身的治療方案。
惟接受化療及手術後,也未能完全清除腫瘤,今年2月更於肝、肺發現新腫瘤。與醫生商討後,他於今年4月中展開「聯合治療」。雖感到藥效較強,但他表示,整體治療反應與以往經歷相似,生活質素亦得以維持,期待此次治療會帶來改善。
林醫生指,「聯合治療」常見副作用如噁心、腹瀉、手腳麻痹等一般可預期,亦可透過輔助藥物緩解。他提醒,有多種方案治療大腸癌,成效及副作用因人而異,患者宜主動與醫生商討並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以延長存活期及提升生活質素。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