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排毒|環境與食物污染損臟腑誘發敏感,中醫排毒調理與避開毒源頭 -- 美女中醫
都市人為了方便所以流行外食,但又生怕不明因素的食物衛生問題,如:重金屬、抗生素、色素和防腐劑等,為免影響健康,紛紛加入保健行列,一於用傳統中醫方法去調理身體,從而抵抗環境的侵害,Kelly 便是其中一人。
Kelly 問:「我從來想吃甚麼就吃甚麼,從不戒口,不知為何突然皮膚出現濕疹,經過皮膚測試檢查後發現對多種食物敏感,我肯定是當今的食物質素對我造成傷害,所以自煮自食,希望減少外食帶來的傷害。怎麼料,濕疹依然,我相信是食物質素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我答:「理解你對現代環境污染影響健康的擔憂,中醫確實有其獨特的視角和方法來應對食物、環境中積累的毒素(包括:重金屬、抗生素殘留等)。中醫將其歸類為「毒邪內蘊」、「藥毒」、「濁毒」等範疇,認為這些外來毒素會損傷臟腑和功能,阻礙氣血生成。
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要先了解中醫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病因病機)
1. 外感毒邪(外因)
飲食不潔/不節:攝取被重金屬、抗生素污染的食物(如受污染的水源、土壤種植的作物、濫用抗生素的養殖禽畜)。
環境侵襲:吸入污染的空氣(如工業廢氣、汽車廢氣)、接觸污染的土壤或水源。
藥毒殘留:長期或不當使用某些藥物(包括部分中藥礦物藥如硃砂、雄黃,以及西藥抗生素等),在體內蓄積。
2. 臟腑功能失調(內因)
脾胃虛弱:『脾主運化』,是後天之本,負責運化水穀精微和水濕。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則水濕停聚,濕濁內生,更容易與外來的毒素相合,形成『濕毒』、『濁毒』,且難以排出。
肝失疏洩:『肝主疏洩』,負責調暢氣機、促進膽汁分泌排泄(幫助消化脂肪、排毒)。肝氣鬱結或肝血不足,則疏洩失常,氣機不暢,毒素鬱滯體內;同時肝是主要的解毒器官(中醫認為肝藏血,血能解毒),肝的功能下降直接影響解毒能力。
腎氣虧虛:『腎主水』,負責水液代謝和排泄(尿液是重要的排毒途徑);『腎主藏精』,腎精虧虛則全身臟腑功能衰退,包括解毒排毒功能。腎虛導致水液代謝障礙,毒素難以下行排出。
正氣不足:人體本身的抗邪能力(正氣)不足,無法有效抵抗和清除外邪(毒素)。
核心病機:外感毒邪(重金屬、抗生素等)侵入人體,與內生之濕、濁、瘀等病理產物結合,鬱積體內,阻斷氣機,損傷臟腑(尤其肝、脾、腎),耗傷正氣。 毒素長期蓄積,可導致氣血運作不良、陰陽失衡,引發各種疾病。 」
Kelly 續問:「聽落好像每個人的致病因子都不同,我可以怎樣分辨?」
我答:「對,中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舌象、脈象來辨別不同的證型,常見的與毒素蓄積相關的證型有:
1. 濕熱蘊結型:
表現: 口苦口黏,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欲嘔,大便黏滯不爽或便秘,小便黃赤,皮膚油膩或易長瘡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 濕邪與熱邪(毒素鬱而化熱)膠結於脾胃肝膽。
2. 肝鬱脾虛型:
表現: 情緒抑鬱或煩躁易怒,脅脹痛,疲乏無力,食慾差,腹脹便溏,面色萎黃,舌淡苔白或薄膩,脈弦細。
病機: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導致脾虛濕困,毒素代謝不良。
3. 脾腎陽虛型:
表現: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神疲乏力,臉色蒼白或晦暗,食慾不振,大便溏洩或晨起腹瀉(五更瀉),小便清長或夜尿多,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病機:脾腎陽氣不足,溫煦推動無力,水濕不化,寒濕內停,毒素難以溫化排出。
4. 肝腎陰虛型:
表現: 頭暈耳鳴,目乾澀,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膝痠軟,失眠多夢,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病機:肝腎陰精虧虛,虛火內擾,毒素蓄積進一步耗傷陰液,導致臟腑失養,排毒功能減弱。
5. 痰瘀互結型(多見於慢性累積或已有明顯病變):
表現:身體某處固定刺痛或包塊,面色晦暗,肌膚甲錯(皮膚乾燥粗糙),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舌苔厚膩,脈澀或弦滑。
病機: 毒素阻斷氣血運行,導致痰濕內停、瘀血內生,痰瘀互結,形成較頑固的病理產物。 」
Kelly 問:「有甚麼治療方法嗎?」
中醫治療方法(排毒與調理並重)
核心原則:「給邪以出路」,在扶助正氣、調理臟腑功能的基礎上,運用解毒、化濁、利濕、通便、活血等方法促進毒素排出。強調個別化治療,辨證施治。
1. 針灸療法:
作用: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經絡、促進臟腑功能(尤其肝、脾、腎),增強身體自身排毒能力。
常用穴位:
健脾化濕:足三里、中脘、陰陵泉、脾俞。
疏肝利膽:太衝、陽陵泉、期門、肝俞。
補腎利水:太谿、腎俞、關元、三陰交。
利濕解毒:曲池、合谷、委中(點刺放血可用於熱毒熾盛)。
通利二便:天樞(通便)、水道(利尿)。 」
Kelly 問:「平時有麼要甚注意嗎?」
我答:
「1. 源頭規避(最重要):
飲食選擇:
盡量選擇有機認證或來源可靠的蔬菜水果肉類。
選擇深海小型魚類(如:沙丁魚、鯖魚,減少大型魚,如:鮪魚、鯊魚汞含量一般較高。)
食用動物性食品時,避免或減少攝取內臟(肝、腎等重金屬易蓄積部位)。
多樣化飲食,避免長期大量食用同一種可能污染風險高的食物。
徹底清洗蔬果,能去皮的盡量去皮。
食水安全:飲用過濾水或可靠的桶裝水。舊水管可能含鉛,注意更換。
環境注意: 避免在污染嚴重區域長時間停留或活動,注意工作防護(如:有相關職業暴露)。
2.謹慎用藥:
遵醫囑用藥,不濫用抗生素和其他藥物(包括保健品和中藥)。告知醫生你的擔憂。
如需服用中藥排毒調理,務必在正規中醫師辨證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長期服用所謂『排毒』方劑,以免損傷正氣或造成其他問題(如含重金屬的中藥硃砂、雄黃等需嚴格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總結:
1.中醫排毒是一個「調理+促進」的過程: 它主要透過增強身體自身的代謝和排泄功能來達到目的,效果相對溫和、漸進。對於急性、嚴重的中毒,必須立即急救和治療。
2. 個別差異顯著: 中醫的精髓在於辨證論治。以上提供的是普遍性的原則和方向,具體的體質狀況、毒素累積的程度和類型、伴隨疾病等都需要專業中醫師面診後,才能給出最適合個人的治療方案和生活建議。
3. 檢測與監測: 若懷疑自己有重金屬或抗生素嚴重累積,或有相關症狀,可以考慮專業的醫學檢測(如:血液、尿液、頭髮重金屬檢測)。在調理過程中,定期複查相關指標和關注身體變化也很重要。
4. 耐心與堅持:毒素的累積非一日之功,排出也需要時間。中醫調理和生活方式改變需要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效果。 」
Kelly 笑著點頭:「長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