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顧者也要有緊急聯絡人! 擬定後備照顧方案 避免長者失救 留意六大重點
因為照顧者的身分,社工最近建議筆者預先找一位「緊急聯絡人」。腦海立刻浮現港產片《我談的那場戀愛》中,主角吳君如與張天賦先後陷入險境,才驚覺自己沒有緊急聯絡人可作救援,只好互撥電話,靠彼此的呼吸與心跳聲取暖。不不不!喪偶後早已失去「緊急聯絡人」概念的我,這幕也實在太淒美。再說不如換個甜美幸福一點的意境給我還好吧。
「嘗試替家人設想,萬一你突然離港,或遇上意外,誰能接手照顧他們?」社工鍥而不捨。我這才明白,他真正要我找的是「後備照顧者」。這個想法,正與勞工及福利局本周啟動的,支援入院照顧者計劃互相呼應。
政府支援部分入院照顧者
該計劃自 2025 年 7 月 14 日起,與醫管局合作推行,一旦發現領取低收入照顧津貼者入院,便會通報社署,為相關的被照顧者安排暫託、送餐或其他上門服務,避免長者頓失照顧而斷糧斷水斷藥。
在照顧者的網上討論區,這項措施令不少人鬆一口氣,畢竟照顧者最怕的,就是自己倒下,家人無依。可惜措施只涵蓋低收入照顧津貼的受惠者,意味大部分在職照顧者與「雙老家庭」仍被排除,在照顧者圈子也議論紛紛。
我當然希望政府能夠走前幾步,不過權宜之計,還是先為自己鎖定一名「後備照顧者」,到了緊急時刻有人接棒,才最實際。
「這麼做是否為了避免長者因缺乏照顧並失救,釀成倫常慘案?」我單刀直入。社工沒被嚇倒,鼓勵我先翻閱文件。
不少長者家庭「以老護老」,物色「後備照顧者」更形重要。
照顧者預設照顧指示 六大重點
眼前是一份名為「照顧者預設照顧指示」的文件。除了填寫照顧者與後備照顧者資料,更多是詳列照顧對象的背景,包括最關鍵的:
—健康狀況:例如已確診疾病、手術紀錄、跌倒紀錄及情緒狀況等。
–-用藥:包括常服藥物名稱、使用途徑、頻率及份量、藥物敏感紀錄等。
—覆診安排:覆診地點、專科、預約覆診紙存放位置、交通方法等。
—社區服務:機構名稱、負責職員、服務內容、接受服務頻率及時間等。
—晚期意願安排:有否訂立監護令、持久授權書及預設醫療指示等。
—飲食安排:例如吞嚥能力、有否食物敏感、用餐類別及習慣、有否配戴假牙等。
換言之,這是一份預先備妥的後備照顧方案,讓後備照顧者接手時能夠按圖索驥,不至手忙腳亂。
也因為「照顧者預設照顧指示」內容龐雜,填寫時,通常由社工居中協調照顧者、被照顧者,以至後備照顧者,一起參與、討論、安排及跟進。
平心而論,「照顧者預設照顧指示」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照顧計畫框架。撇除物色後備照顧者的需要,每位照顧者都值得參考,為照顧對象建立照顧紀錄,記下生活習慣、個人能力評估、用藥細節和照顧時間表等,既方便親友支援,也是照顧對象人生軌跡的見證。
我準備填寫的《照顧者預設照顧指示》。
擬定後備照顧計劃,有助後備照顧者盡快掌握照顧對象的生活習慣和需要。
長者的用藥及治療細節,是《照顧者預設照顧指示》的重要內容。(圖:Pixabay@Pexels)
物色後備照顧者 緊急時接捧
返回文首問題,究竟誰願意成為「緊急聯絡人」?接棒者即使毋須親力親為,只需把照顧對象送往暫託院舍,也可能要代付照顧費用。金錢、責任與人情缺一不可。現實裏,不少個案即便備妥指示文件,「後備照顧者」一欄仍然從缺,最後很大機會由社福機構介入。
想起來,能夠成功找到「後備照顧者」,意味照顧者的資源尚算充裕,社交與支援網絡夠深厚,也有親朋願意分擔照顧工作。在這個關係疏離的世道,人生有緣獲得這種堅實的連結和承擔,已是一種難得的小確幸。
照顧者最怕自己倒下,令照顧對象沒有依靠。(圖:Andrea Piacquadio@Pexels)
在社工的提醒下,我認真地尋尋覓覓。此刻,慶幸仍擁有這份小確幸。親愛的「緊急聯絡人」,謝謝你,我會珍而重之。
有關後備照顧者,以及「照顧者預設照顧指示」的詳情,可參考以下「照顧者易達平台」網頁,內有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CARE學院介紹的相關內容
https://carereps.org/carer-support/resources/4a9d7ba5-090a-495a-af6c-1c982e650183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