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猝死警示|台59歲名醫辦公室猝死,各行業隱藏4大猝死風險,拆解10大徵兆

猝死警示|台59歲名醫辦公室猝死,各行業隱藏4大猝死風險,拆解10大徵兆

健康解「迷」

  【醫護/猝死】台灣重症科權威高國晉醫生日前(20日)晚間驚傳猝逝,享年59歲。台灣重症專科醫生黃軒指出,各行各業暗藏4大猝死風險因素,當中有1種職業長期過勞工作,死亡風險不知不覺倍增。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生高國晉,於20日晚上驚傳猝逝,享年59歲。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於官網發布聲明證實此消息,表示高國晉已安詳辭世,並對其貢獻致上深切哀悼:

 

  「本會高國晉理事長不幸於民國114年7月20日(2025年7月22日)安詳辭世,享年59歲。我們沉痛哀悼,緬懷其生前對急重症醫療及韌性計畫的全心貢獻與辛勞付出。」


  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內科醫生周嘉裕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高國晉當日6時許在醫院辦公室昏迷倒地,被發現時已無心跳血壓,經搶救仍不幸離世。據了解,高國晉1年前曾於當地國泰醫院接受心臟支架手術(俗稱「通波仔」),當時亦有類似狀況發生。

 

醫護行業易「過勞死」 工時長、高壓、夜班增心腦血管風險

 

  近年來,內地、台灣、日本等地屢傳醫師在值班期間猝死的案例,死者多為40至50歲男性。台灣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個人網站發文,綜合多項國際研究,指出醫護人員的健康危機主要與以下4大因素相關。以日本為例,當地將此類現象稱為「過勞死」(karōshi),而醫護人員正是高風險族群之一。死因多為急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與超時工作、高壓環境密切相關。

 

1. 工時過長:每周超過55小時增中風、冠心病風險

 

  根據《The Lancet》刊登的統合分析,研究團隊整合25項研究、收集逾60萬人數據後發現,長時間工作者中風風險增加33%,冠心病風險增加13%。黃軒補充,醫護人員因工時長,更容易因而猝死。

 

2. 夜班與輪班工作:打亂生理時鐘,心臟病風險攀升

 

  據美國《護士健康研究》指出,長期輪夜班的女護士,心臟病發生率顯著提高。不規律的值班表可能導致代謝異常與心血管負荷增加。

 

3. 高壓力與職業倦怠:心理健康直接影響生理

 

  研究顯示,慢性壓力與職業倦怠會升高心血管疾病風險。醫護人員面對生死壓力,且常忽略自身心理狀態,可能加劇健康惡化。

 

4. 健康行為矛盾:輕視自己症狀延醫

 

  黃軒表示,儘管醫護人員具備醫學專業知識,現實中約有30%至50%的醫生表示睡眠不足、缺乏運動或延遲就醫。

 

  黃軒綜合研究報告,指出醫護人員因工時長、輪班制、心理壓力及忽略自我健康管理,導致自己成為猝死高風險群體。故改善系統性勞動條件與個人健康意識,是降低猝死風險的關鍵。

 

猝死風險|大部分猝死個案與心臟病有關

 

  本港心臟科專科醫生高耀鈞曾經在訪問內表示,大部分猝死個案與心臟病有關,多數猝死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病發時,一般以5分鐘內為「黃金急救時間」,當心臟停頓時間越長,死亡率會越高。當中,有6大高危因素恐增猝死風險:

 

6類猝死高危因素

 

1. 冠心病

2. 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3. 吸煙

4. 患心肌病

5. 心律不正

6. 家族有心臟病史

 

資料來源:心臟科專科醫生高耀鈞

 

心臟健康|10大猝死徵兆

 

  台灣急診專科醫生魏智偉曾在當地健康節目《健康好生活》拆解10大猝死徵兆,提醒大眾留意身體訊號;若以下症狀搭配出現,就可能有猝死危機:

 

1. 反覆腸胃道症狀

2. 經常性疲累

3. 胸悶

4. 出現不明原因疼痛

5. 頻繁心悸

6. 經常性眼前發黑、單側或雙側肢體麻木

7. 盜汗

8. 經常性頭暈或昏厥

9. 呼吸不順、嘴唇發紫

10. 失眠、經常性睡眠窒息

 

資料來源:台灣急診專科醫生魏智偉

 

猝死危機|7大年輕人猝死誘因

 

  黃軒過往曾發文提醒大眾,不要以為年輕就不會生重病,列舉出7大年輕人「玩命習慣」,習以為常會加速重病風險:

 

1. 熬夜:睡眠不足傷心臟

 

  現代年輕人習慣熬夜,但長期睡眠不足,對心臟的影響絕不可忽視。睡眠是身體修復與維持心血管健康的關鍵時間。睡眠不足會導致交感神經亢奮、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長期下來增加心臟負荷,誘發心律不整等問題。

 

  研究顯示,短睡眠時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罹患或死於冠心病的風險比正常睡眠者高出約48%。長期睡眠不足者更容易出現高血壓和動脈變厚硬化,這些都是引發心臟猝死的重要誘因 。

 

2. 過度健身

 

  規律運動對心臟健康有益,但過度健身反而有害。研究發現,劇烈運動是青壯年猝死的常見誘因。尤其對有心臟潛在問題的人來說,超負荷運動會誘發致命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導致心跳驟停。長期極限耐力運動(如超馬、鐵人三項)可能造成心臟結構重塑,出現微小疤痕組織,增加心律不整風險。

 

3. 常飲用能量飲料

 

  提神應選擇健康方式,別讓能量飲料變成「致命飲品」。不少年輕人熬夜讀書或工作時,愛喝能量飲料補充精力,但高劑量咖啡因與刺激性物質可能導致心臟處於超負荷狀態,潛藏致命危機。醫學研究發現,能量飲料會干擾心臟電生理,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延長心臟電氣重整時間,這些改變可能誘發嚴重心律不整。長時間熬夜再灌能量飲料,等於雙重「玩命」,務必要適可而止。

 

4. 久坐不動:辦公室隱形殺手

 

  每日久坐超過3小時者,心血管疾病致死風險增加64%。長時間久坐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脂代謝減慢,長期下來促使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肥胖等慢性問題出現,這些都是心臟猝死的風險因素。

 

5. 壓力過大

 

  現代年輕人時常處於高壓快節奏的狀態。長期高壓狀態促使體內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導致心跳加速、血壓飆高、血管收縮。久而久之,可能導致心肌病變,甚至引發致命性心律不整。

 

6. 忽視心臟警訊

 

  年輕並非心臟猝死的免死金牌。一些原本看似健康的青年其實帶有潛在的心臟隱患,例如遺傳性心律不整、心肌病變,若忽視早期症狀,後果可能不堪設想。醫學統計發現,大約一半的心臟猝死患者,在事發前幾週內就出現過胸痛、胸悶、心悸、暈厥等警示症狀,但約80%人沒有重視、也沒有及時就醫 。

 

  一項發表於《內科醫學年鑑》的研究更指出,在35至65歲的猝死病例中,有51%的患者事前出現症狀但81%選擇忽視,而及早求救的少數人存活率明顯較高。

 

7. 珍愛年輕生命

 

  年輕不是揮霍健康的藉口,面對生活壓力與誘惑,更需要提高警覺,遠離猝死風險。

 

猝死危機|改變不良習慣 重視自身健康

 

  黃軒表示,長期「玩命生活」會讓身體健康快速透支。對此,他列出以下7項建議,提醒年輕人改變不良習慣,重視自身健康。

 

● 停止熬夜,每晚給予身體充足休息。

● 運動要適量且持之以恆,勿勉強過度。

● 減少或避免飲用高咖啡因提神飲料。

● 久坐時記得定時起身活動。

● 學習釋放壓力、保持情緒平穩。

● 最重要的是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 定期進行心臟健康檢查。

 

資料來源:重症專科醫生黃軒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