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便飲食 │ 長期便秘患慢性腎病風險增逾五成,醫生推介早上喝1種飲品快速通便
長期便秘不僅是腸道問題,更可能直接傷害腎功能。台灣有一名65歲婦人本身患糖尿病,因為便秘導致急性腎損傷。過往有國際研究和醫生指出,長期便秘會增加患上慢性腎病的風險逾五成。
研究:便秘可增加患慢性腎病風險
台灣腎臟科洪永祥醫生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分享病例,一名65歲婦人有20年糖尿病病史,因嚴重便秘超過一星期求醫,當時可見大便壓迫右側輸尿管導致肚子變大、下肢水腫,腎絲球過濾率(eGFR)從55分驟降至20分。所幸經住院灌腸後,腎功能慢慢恢復。
根據美國退伍軍人健康資料庫追蹤350萬人長達9年的研究發現,慢性便秘患者罹患慢性腎病(CKD)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3%至51%,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急性腎損傷。
洪永祥提醒,便秘問題不容忽視,因便秘會導致腸道好菌減少、壞菌增多,影響腎臟健康。此外,長期依賴瀉藥排便的便秘人士,要小心身體脫水,腸神經退化與電解質水分異常,長期會影響腎臟健康。他亦提醒,排便困難時很多人都會同犯這個通病:用力試圖排便。這種方法對已有高血壓、腎病、糖尿病病史者,會瞬間提高腹壓與血壓,引發腎絲球毛細血管破裂等,對腎臟造成負擔和傷害。
5招改善便秘
● 補足水分:便秘最重要的成因是糞便缺水或缺油而排不出來,故此補充水分很重要,建議每日攝取體重3-4%的水分即可緩解便秘問題
● 早上一杯「天然瀉藥」:冰水+橄欖油+黑咖啡,可刺激腸蠕動,臨床觀察效果顯著
● 多攝取膳食纖維:均衡攝取纖維,如水溶性(燕麥、奇亞籽)與非水溶性(糙米、芹菜),促進腸壁蠕動與增加糞便體積
● 補充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天然食物亦含益生菌:乳酪、泡菜、味噌等發酵食品
● 運動+按摩肚子:每日30分鐘有氧運動,臥床者可用熱敷後順時鐘按摩腹部,每天2-3次,每次5分鐘
洪永祥提醒,4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者,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排除腫瘤可能性。若便秘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或伴隨體重減輕、血便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10大通便食材
台灣營養師高敏敏曾在Instagram專頁發文,分享10種有效解決便秘問題的食材,並介紹各營養素具備的功效:
10大通便食材 - 有效排宿便 維持腸道順暢
1. 燕麥
● 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
● 可軟化糞便、促進排便
2.番薯
● 富含膳食纖維
● 可幫助清除宿便
3. 無糖乳酪
● 豐富益生菌
可幫助調節腸道菌叢,促進腸胃蠕動。
4. 菇類
● 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
● 可軟化糞便,使腸道菌叢健康。
5. 番薯葉
● 豐富膳食纖維
● 可軟化糞便,幫助糞便排出。
6. 枝豆
● 豐富膳食纖維
● 可刺激腸胃蠕動
7. 海藻
● 高黏度多醣體
● 可以幫助排便順暢
8. 火龍果
● 富含果膠
● 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
9. 奇異果
● 水溶性膳食纖維,幫助軟化糞便;
● 有機酸,幫助腸道健康。
10. 香蕉
● 不可溶性纖維
● 可幫助軟化糞便
資料來源:營養師 高敏敏
便秘成因
本港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張世華曾受訪拆解便秘成因,他指出,大部分情況是不明原因的「原發性便秘」,多數因自身腸道蠕動變慢導致;而醫學上推敲造成腸道蠕動變慢的原因,可能是腸道微生物失調,或腸道神經影響,甚至與腦部控制腸道的非自主神經系統有關。其次還有4個方面導致:
● 年紀大;
● 藥物或疾病,例如腸道疾病、腦神經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
● 攝取水分及纖維不足;
● 心情焦慮。
便秘高危群組
1. 65歲以上年紀較大人士
2. 女性偏多
3. 腦神經科病人
4. 過分依賴煙酒物質的人
資料來源: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張世華
紓緩便秘方法
若出現便秘、排便困難,張醫生提醒不要將排便時間拖得太長:
坐在座廁上時間太久,長時間的壓力會增加肛門病變,例如痔瘡、肛裂等。建議適量時間内專心排便,不要做分心的事,尤其是玩手機。
在飲食方面改善便秘,張醫生建議成年人每日應攝取最少20g至30g纖維、飲適量水分、多吃蔬果,對紓緩便秘問題都相當有幫助。例如市面上常見高纖維的蔬菜,包括西蘭花、椰菜花、菠菜、莧菜、秋葵等,都比較推薦。水果如麒麟果、奇異果、火龍果,也是不錯的選擇。
5個保護腸道好習慣
張醫生還鼓勵養成以下保護腸道的生活習慣,避免便秘:
5個保護腸道好習慣
1. 有良好的定時排便習慣
例如上班前或下班後,在一個舒適時間進行排便,讓腸道有適應感覺後,減低出現便秘問題。
2. 適量運動,改善腸道蠕動
3. 減少對煙酒、藥物的依賴。
4. 避免暴飲暴食、宵夜、臨睡前吃太飽。
5. 盡量少吃煎炸油膩食物、人工腌製例如罐頭、鹹魚等高鹽、高鈉、高添加劑食物。
資料來源: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張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