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解每隻腳趾功能與健康影響:腳趾公變形引發髖關節痛!每日拉伸與護趾3招
上星期講到,正常腳趾的形狀應沒有明顯外翻、重疊、擠壓成彎曲。腳趾形狀不是這樣的話,已屬「變形」,問題只在乎是輕微還是嚴重而已。腳趾變形(例如上星期提到的錘狀趾),即意味著那隻腳趾有缺失 / 不能正常運作,但上天設計十隻腳趾給人類,每隻皆有其功能,可謂「一隻都不能少」。以下是每一隻腳趾「廢了武功」時對身體的影響:
-若大腳趾(拇趾)缺失:影響最嚴重, 皆因大腳趾承擔了我們約40%的體重負荷,缺失後會導致步行推進力減弱,走路時身體會不自覺偏向一邊,長期可能引發膝蓋、髖關節或下背痛、平衡力下降、加速扁平足形成。
-第二腳趾缺失:第二腳趾與大腳趾協同作用,尤其在跑步或跳躍時分擔壓力。缺失後會增加大腳趾負擔,亦會誘發拇趾外翻或錘狀趾,前足亦會變寬。
-第三、四趾缺失:會改變前足受力,壓力會轉移至鄰近腳趾,長期可能導致雞眼或關節炎。
-小腳趾(第五趾)缺失:小腳趾主要協助「外側平衡」,缺失後轉彎或側向移動時略顯不穩。
總括而言, 十隻腳趾若有一隻缺失/不能正常運作,長期健康風險是:代償性關節磨損、步態改變、膝痛、髖關節痛或腰痛、雞眼(彎曲的腳趾頂端長期摩擦鞋子,容易形成硬繭、雞眼)、剩餘腳趾變形和足底筋膜炎。
若出現以下情況,應盡快諮詢專業醫療人士:
- 腳趾變形伴隨持續疼痛或潰瘍。
- 無法穿一般鞋子,影響日常生活。
- 合併糖尿病或其他系統性疾病。
我們的腳趾長期「任勞任怨」,值得我們日常加以呵護,有三大建議:
1. 斷離捨不適合的鞋子,包括太小和太大的鞋;高跟鞋可以不穿時,盡量不穿。擠壓腳趾導致錘狀趾不單導致上述的問題,還會阻礙經絡氣血,誘發對應臟腑(請看之後第三點)失調。
2. 腳趾練習:用念力集中張開十趾、務求做到每一隻都碰不到旁邊的腳趾,然後收緊十趾。把這個「張趾縮趾」練習每日做十次。
3.用手指在每隻腳趾頭稍稍用力拉伸,這不但可改善腳趾的狀態,還可順帶激活五臟六腑,因為在中醫經絡理論中,不同腳趾對應不同經絡和臟腑:大腳趾對應肝、脾,第二、三腳趾對應胃、第四腳趾對應膽、第五腳趾對應膀胱、腎。腳趾和五臟六腑的關聯,體現了中醫「上病下治、下痛上取」的整體觀。日常用手拉伸腳趾頭,是名副其實的「由頭到腳」都有益。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