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浴室常見1物超污糟,醫生警告:若把細菌與黴菌抹到身上,恐引發嚴重感染
沖涼能有助清潔身體,但有美國家庭醫生近日於社交平台拍片分享,指出浴室常見「1物」超污糟,充滿細菌和霉菌,經常接觸,或可能導致嚴重皮膚感染,引起網民熱議。
據《每日郵報》報道,美國家庭醫生Sasha Haddad在TikTok經常分享個人生活習慣。日前她在影片中,列出3項自己避免的日常習慣,其中「不使用沐浴球」一項引起最多迴響。她提到自己絕對不會使用許多人愛用的沐浴球,原因是沐浴球充滿細菌和霉菌,恐引起嚴重皮膚感染。她解釋,沐浴球經常處於潮濕狀態,佈滿細菌和霉菌,絕對不會想將這些東西擦在皮膚上。
影片發布後,不少網民表示,沒有沐浴球「感覺洗不乾淨」,對此Sasha Haddad建議可改用矽膠清潔刷作為替代方案。
奧蘭多皮膚科醫生J. Matthew Knight也認同這觀點。他先前解釋,沐浴球的網狀結構容易卡住脫落的死皮細胞,而在溫暖潮濕的淋浴環境中,這些條件正好成為細菌、酵母菌和霉菌滋生的溫床。另有研究指出,沐浴球可能藏有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危險細菌,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致命感染。
夏天沖涼6大禁忌傷心臟
夏季高溫潮濕易令人體大量排汗,不少人因此增加沖涼次數。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王佐岩醫生提醒,有6種常見沖涼習慣可能加重心臟負擔,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格外注意:
1. 流汗時沖涼
2. 沖涼時間過長
3. 飯後或飲酒後沖涼
4. 沖涼時緊閉門窗
5. 沖涼水溫不當
6. 沖涼後吹冷氣或碰冷水
資料來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王佐岩醫
醫生教2招正確沖涼法
王佐岩指出,無論心臟病患者或健康人士,沖涼時都應遵循溫和原則,盡量避免上述高風險行為,並建議夏季沐浴需做到以下兩點:
1. 控制沐浴時間
建議一般沖涼時間控制在10至15分鐘內,簡單沖洗則以5分鐘為宜,長者或心臟功能較弱者更應視情況縮短時間。若需洗頭,建議可先沖涼,且穿上衣服後,開窗或門通風再洗頭,避免因長時間處於密閉空間導致缺氧而頭暈。
心臟功能較弱者特別是長者,最好坐著沖涼。此外,沖涼與進餐應相隔至少1小時,飲酒後建議待酒醒再沐浴。
運動結束後20至30分鐘,人體體溫可逐漸恢復正常,汗水基本蒸發完畢,血液循環恢復正常,此時沖涼較為安全。
2. 待身上無汗時再沖涼
當皮膚表面仍有明顯汗珠時不宜立即沖涼,尤其應避免直接沖洗冷水,正確做法是先稍作休息,待無汗後再用溫水沖涼。
資料來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王佐岩醫
實測3大細菌密集用品 數據驚人
綜合外媒及《BBC》報道,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公共衛生、環境科學和免疫學教授、微生物學家Charles Gerba研究指出,廚房才是家中細菌最密集的「隱形毒窟」,常見10大黑點含菌量遠超馬桶座圈,其中廚房海綿每平方英吋含1,000萬個細菌,比馬桶髒20萬倍,洗碗布亦達2萬倍!
3大細菌密集用品含菌量實測
1. 馬桶座圈
每平方英吋50個細菌
2. 砧板
糞菌數超馬桶200倍
3. 海綿
每平方英吋1,000萬個細菌
資料來源: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微生物學家Charles Gerba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