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安全警示:老翁在處理青蟹時被刺傷,感染惡菌需截肢,經搶救9日最終不治
處理海鮮要小心!浙江溫州市蒼南縣一名老翁,在處理青蟹時不慎被刺傷左手,感染創傷弧菌需截肢,搶救9日後不治。
綜合當地媒體報道,該名老翁在家中處理青蟹時,不慎被刺傷左手,該名老翁以為是小傷,故貼上膠布了事,豈料老翁手部傷口開始腫脹,但他也沒有及時到醫院就診。
翌日一早,老翁左手臂出現明顯紅腫熱痛,並伴有頭暈乏力症狀,被家人送院急症。醫生考慮為「膿毒性休克創傷弧菌感染和急性腎衰竭」,立即將患者收住重症醫學科治療。
到重症醫學科後,老翁呼吸困難、胸悶、左上肢明顯疼痛,醫生用敏感雙聯抗生素等治療,入院1小時,老翁上肢出現壞死性筋膜炎及惡化,並出現腎衰竭,醫生須進行截肢,惟經過9日搶救仍不治。
8大預防感染創傷弧菌貼士
據本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資料,創傷弧菌是一種自然存在於和暖海水的革蘭氏陰性細菌,可經由食物或傷口造成感染,潛伏期一般為24至72小時;透過外露傷口接觸到海水、處理生的海產時遭割傷,或進食生或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特別是從和暖海水中捕獲的蠔),均可感染創傷弧菌,而傷口感染可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即「食肉菌感染」。
針對因進食而感染的患者,通常會出現發燒、腹瀉、嘔吐、肚痛等徵狀,而如果患者有其他疾病,尤其是肝病,創傷弧菌更可能引致血液感染,包括發燒、發冷、血壓下降和皮膚出現水疱等。
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創傷弧菌引致的壞死性筋膜炎,較高危人士包括:經常處理或直接接觸生的海鮮的人士、患有肝病、癌症、糖尿病、地中海貧血、免疫系統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服用降低胃酸水平藥物、最近接受胃部手術的人士等,並建議以下8大預防感染貼士:
1.前往街市時,避免皮膚接觸污水
2.留意海產的尖刺部分 - 如魚鰭、蝦頭和蟹等以免被刺傷
3.戴上保護手套 - 在處理生的貝殼類海產或其他海鮮時,應戴上保護手套
4.徹底煮熟海產 - 特別是貝類海產,如蠔、蜆及青口等,應煮至貝殼打開。避免進食生蠔或生的貝殼類海產
5.妥善處理食物 - 妥善將熟食和生的海產分開處理,以免交叉污染
6.正確護理傷口 - 盡快清潔傷口,並用防水敷料妥善覆蓋傷口直至癒合;觸摸傷口前、後須潔淨雙手
7.避免傷口接觸海水或生的海產
8.盡早求醫 - 如出現感染症狀,例如持續皮膚紅腫及痛楚等,應盡早求診
資料來源:衞生防護中心
24小時屬黃金治療時間
本港急症科專科醫生司徒敬豪曾受訪表示,創傷弧菌是食肉菌的一種,亦是常活於和暖海水的細菌,夏天在亞洲地區十分常見。若處理海鮮或在海中嬉水時不慎被生蠔、魚類等海產刺傷真皮,則有機會染上此菌,本港每年都會有1至2個病例。
司徒醫生續指,一旦感染創傷弧菌,患者有機會出現溶解筋膜、肌肉徵狀,該菌入血後更會引致敗血病,因此醫生往往要與時間競賽。在頭數小時內可用最強勁的抗生素醫治;若未能在24小時內殺菌,則需截肢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