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腦退化:美研究揭示腸道疾病與腦退化先兆,或可提前15年預測
本港每10名70歲以上的長者便有一名確診患上腦退化症,全球還出現年輕化趨勢,約9%的患者在65歲前發病。不少人認為阿茲海默症與帕金遜症等疾病,與大腦老化緊密相關,然而最新美國研究顯示,除了記憶力等大腦問題,「1器官疾病」或屬先兆,甚至最早可於發病前15年預測,繼而進行預防與治療。
據外媒《每日郵報》報道,阿茲海默症及帕金遜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許多人以為病徵先出現在腦部,但美國阿茲海默症與相關失智症中心(Center for Alzheimer’s and Related Dementias)的研究團隊分析多項診斷後發現,消化系統問題其實也與這兩種疾病有關。
該研究由美國「阿茲海默症與相關失智症中心」領導,團隊審視了155項與腸道及代謝疾病相關的診斷記錄,發現腸道疾病與神經退化性疾病之間存在顯著關聯,打破了傳統將病因集中於大腦的醫學看法。
腸道問題患者 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較高
研究結果顯示,患有腸躁症、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胃酸倒流或糖尿病的人,將來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明顯較高。至於帕金遜症,則與腸躁症、胰島素調節異常(例如糖尿病)及維他命B缺乏等因素高度相關。帕金遜基金會指出,便秘更是該疾病最早期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影響近7成患者。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來自腸道與代謝系統的「生物標記」,最長可於發病前15年作為預測工具,有助患者延緩病情發展。科學界日益重視「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概念,意指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透過神經、免疫與荷爾蒙機制進行雙向溝通。腸道微生物組與發炎反應,被視為可能影響腦部健康與神經傳導,從而成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重要影響因素。
腦退化症病例持續上升
研究指出,腸道症狀與阿茲海默症、帕金遜症存在潛在關聯,但團隊也強調目前的預測能力仍受其他變數影響,例如基因、環境與生活模式。研究團隊呼籲,大眾應注重維持良好腸道健康,包括攝取足夠膳食纖維、均衡營養與益生菌、避免過度壓力及濫用抗生素等。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加劇,罹患阿茲海默症及帕金遜症的人數持續上升,估計目前全球受影響的人超過4億。因此,醫學界認為早期檢測、干預,對於防治腦退化症尤為重要。
4大行路姿勢揭腦退化徵兆
台灣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引述2024年《柳葉刀-老年健康》期刊研究指出,長者在出現明顯認知障礙前,行路姿態可以提早10年出現異常變化,而這些行路姿勢變化反映關節、肌肉或神經系統的病變,是早期診斷的關鍵指標。
4大行路姿勢揭腦退化徵兆
1. 拖步行走
特徵:雙腳難以抬起,似被地面吸附
可能病因:正常腦壓腦積水(常伴隨記憶減退、排尿障礙)
風險:腦部老化、出血或感染後遺症
2. 搖晃不穩
特徵:如醉酒般無法走直線
可能病因:小腦病變、腦出血或腫瘤
高風險群:曾有中風或腦血管疾病者
3. 跛行
特徵:單側腳掌無法平踏,呈現墊腳狀
可能病因: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或單側腦血管病變
相關疾病:下肢血管阻塞、骨關節炎
4. 小碎步
特徵:步伐短促急促、身體前傾僵硬
可能病因:柏金遜症等中樞神經退化疾病
觀察重點:轉彎困難、突然無法止步
資料來源:重症科醫生 黃軒
早期發現的黃金關鍵
黃軒強調,步態異常常先於記憶衰退出現,若能及時介入,可延緩認知功能惡化。研究顯示,透過物理治療、藥物控制與認知訓練,能有效維持神經可塑性。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上述步態變化,應盡快至神經內科或老年醫學科評估,必要時進行腦部影像檢查與認知功能測試。
4句話恐是患病先兆
北大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生孫永安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生郭紀鋒,就阿茲海默症接受《生命時報》訪問,指出阿茲海默症患者最典型表現是健忘、短期記憶力衰退,尤其是對近期發生過的事情印象模糊,反而對陳年舊事的記憶深刻且清晰。郭紀鋒醫生指出,有癡呆傾向的人常會說以下4句話:
失智傾向患者常說4句話
『甚麼?你再說一次。』
● 患者顯著特徵:短期記憶力嚴重衰退、注意力以集中
● 對於剛發生的事情或剛說過的話會過即忘
『這是那裏?我怎麼會在這裏?』
● 對時間、空間的概念有所下降
● 對以前所熟悉的地方會突然感到陌生
● 未意識到自己迷路,亦不會看路牌
● 有些病人會伴隨智商下降,但不會求助
『我東西西不見了。是誰拿走了?』
● 常找不到日常物品,甚至懷疑物品被偷
● 經常將物品放錯位置,且越來越不尋常
☑ 把手機放進冰箱、把襪子放在餐桌上
『你們都不用關心我。』
● 患者大腦皮質退化 ⇨ 情緒起伏極大
☑ 經常發脾氣/特別敏感
☑ 覺得孤獨、無人關心
☑ 外向變內向或反之
● 病情中期在社交上會變得退縮
☑ 忘記想說甚麼時,就索性沉默
資料來源:北大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生 孫永安
7招護腦防失智+10大高危因素
孫永安亦引用北京大學最新一項關於「中國健康與養老調查計劃」的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有10多個高危因素,當中有不少於肥胖有關,如高血壓、肥胖、聽力損失、創傷性腦損傷、飲酒、吸菸、憂鬱、缺乏運動、社交少、糖尿病等。
孫永安表示,若能夠及時改善或控制飲食和生活習慣,就能夠降低40%患病機率。以下歸納出7招護腦:
7招預防腦退化
控制體重
BM I= 體重(kg) ÷ 身高(cm)?
65歲以下
● 體重指數(BMI)應控制在18.5-23.9
65歲或以上則不宜太瘦
⚠ 體重有明顯減輕要小心
時常訓練大腦
● 保持學習新事物刺激大腦
☑ 學習新語言、攝影、練習瑜伽、園藝等
● 改變日常細微的慣性習慣
☑ 開車關閉導航、回家的路線、換手聽電話等
維持血壓130/80
● 降低心腦損傷風險
不碰煙酒
● 吸煙、酒精、睡眠不足 = 傷腦元兇
● 長者避免跌倒/防止頭部受傷
● 若有睡眠障礙和腦血管疾病應及早就醫
養成運動習慣
● 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
☑ 有氧運動:太極拳、八段錦、走路、跑步等
☑手部運動:彈琴、敲鍵盤、撿豆子等可以激活大腦
保護好聽力
● 聽力下降影響空間定位能力及言語辨識能力 ⇨ 牽連大腦功能
傷害聽力行為:
✖戴耳機入睡
✖在地鐵長時間聽耳機
✖耳機音量超過60分貝
✖每天聽耳機超過60分鐘
✖用棉棒掏耳朵等
放鬆情緒+保持適量社交
☑ 鼓勵積極社交 + 放鬆心情
✖退休後注意避免乏味單調的生活
*建議每天都要走出家門活動
資料來源: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生 孫永安
拆解認知障礙症常見症狀
老人認知能力漸趨下降,不少人容易患上認知障礙症。據本港醫管局智友站資料,認知障礙症又稱「失智症」、「老人癡呆症」、「腦退化症」,是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的病患之統稱;也是一種因腦部功能喪失而出現的疾病,它會影響記憶、思維、語言、判斷能力、行為及性格,阿茲海默症為其中一種認知障礙症。
患者的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例如學習、理解、語言運用、方向感及判斷力等)會逐漸失去;有些病人也會有抑鬱、幻覺或人格改變的病徵。估計70歲長者患病率,每6位女士便有一位,每10位男士便有一位患上。
認知障礙症常見症狀
早期第1至2年
在此階段,家人和朋友通常會以為是年紀漸老而出現的正常老化過程而難以察覺
● 失去短期記憶
● 表達或理解抽象事情時感困難,如表達身體不適、心情感受等
● 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
● 學習新事物及跟隨複雜指令感困難
● 判斷力減退
● 基本自理活動仍能應付,但需旁人提醒
中期(第2至5年)
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早期的困難會更加明顯
● 混淆遠期記憶和現實情況記憶
● 偶有詞不達意的情況
● 行為性格轉變,或會容易情緒不穩
● 需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晚期(第5年後)
幾乎完全依賴別人,不能自我照顧
● 記憶缺損,連熟悉的人和事也會忘記
● 身體活動及精神狀況出現衰退
● 未能有效表達及溝通
● 不能處理日常生活
● 需要長期照顧
● 生理時鐘混亂
資料來源:醫管局智友站
降低失智症風險14大建議
台灣重症科醫生黃軒曾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醫學雜誌《柳葉刀》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Dementia prevention,intervention,and care:2024 report of the Lancet standing Commission」的論文,列出14項降低失智症風險的具體建議:
降低失智症風險14大建議
1. 多教育、多動腦筋
2. 提供助聽器,減少有害噪音
3. 憂鬱症,一定要治療
4. 保護頭部,避免頭撞擊
5. 運動
6. 禁止吸煙
7. 控制好血壓
8. 40歲後LDL一定要處理
9. 減肥
10. 戒酒
11. 增加社交人脈
12. 視力喪失,要治療
13. 少接觸空氣污染
14. 控制好血糖
資料來源:醫學雜誌《柳葉刀》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