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寒會導致氣血虧虛?自我檢測:摸一個部位就知道!改善方法:中藥+艾灸+食療推介
自己身體自己養,有誰比我們對自己身體能有更貼身的觀察?沒有。只有自己。想了解自己身體狀態,不用下下要照這照那,可先從日常入手。
今日先介紹一項隨時都可做得到的自我檢測:請把手放在肚臍以上、胃的位置。摸一摸是溫暖的,還是冰凍的?都市人,尤其是女性,這個地方摸上去經常長期凍冰冰。
這是「胃寒」警號!這個不一定關天氣事。有些人,即使是夏天,這個脾胃的位置仍然是寒。今期想跟大家深入淺出談談這個普遍卻易被忽略的亞健康問題。
中醫理論中,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即負責消化食物。當胃陽不足(消化機能熱能不足),或外來寒邪侵襲(如經常飲食生冷、著露臍裝、受涼),就會導致胃部虛冷,形成「胃寒」。這並非指器官溫度實際下降,而是消化系統機能減退的表現。
若以下症狀符合3項以上,很可能屬於胃寒體質:
1. 上腹部冰冷感:即使天熱,該處皮膚溫度也是偏低、偏寒。
2. 經常消化不良:食得太飽太肥太膩,容易脹悶或胃痛。
3. 偏好熱飲:喝溫熱飲品才感舒適,喝太多冷飲會不適。
4. 大便稀軟:容易腹瀉,尤其進食生冷食物之後。
5. 隱隱作痛:空腹時胃部隱痛,進食後緩解。
6. 舌苔白滑:舌頭表面濕潤白苔較厚。
處理胃寒的問題,中醫的大方向是:「溫中散寒」和「 健脾益氣」,可用中藥、艾灸和食療去改善。
(一)中藥
中藥有很多經典方劑調理胃寒的問題,例如:
1)理中丸(人參、乾薑、白朮、甘草),是溫中祛寒的核心方。
2)小建中湯(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飴糖),適合腸胃隱痛。
3) 香砂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脹氣噯氣者適用。
以上三個方劑都有中成藥方劑,可在市面找到。若不清楚自己體質是否適合,建議請教註冊中醫師。
(二)艾灸
對應胃寒的問題,艾灸有非常好的溫通效果:
1)於中脘穴(肚臍上4吋)和
2)足三里(膝下3吋)每日艾灸15分鐘(或用艾灸貼亦可),能有效提升脾胃溫度。臨床研究發現,持續艾灸4周後,78%胃寒患者症狀明顯改善。
(三)食療
1)薑棗陳皮茶:生薑3片 + 去核紅棗5顆 + 陳皮1角,煮沸代茶飲。
2)肉桂燉蘋果:蘋果去芯填入適量肉桂粉,隔水蒸20分鐘。
除了以上三大方向之外, 改變生活習慣也是必須的:
1)戒口清單:生冷食物、沙律、寒性水果(西瓜、火龍果、香蕉)要戒。
2)早餐必吃:早晨7-9時為胃經當令,溫熱早餐能助升胃陽。
3)脾胃弱的人,必須選擇gluten-free(無麩)的食物。
4)腹部按摩:掌心搓熱後順時針按摩上腹部,每日3次每次5分鐘。
5)衣物保暖:避免露臍裝或容易入風的衣著,免腹部受寒。
中醫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胃寒雖非急症,但長期不理會影響營養吸收,會導致氣血虧虛。胃寒的朋友,要以肚臍以上的位置摸上去暖暖的為目標,給自己三個月的時間,做齊以上建議,會有顯著改善。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