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癌 │ 20多歲廚師患大腸癌,抗癌多年無復發!毒物專家揭1關鍵成功秘訣
大腸癌是本港第三大常見癌症,且有年輕化趨勢。台灣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分享,她的表妹婿在未滿30歲時確診大腸癌,與平時飲食習慣不良有關。確診後,他除了接受治療外,憑「1關鍵」成功抗癌,多年來,其健康狀況一直維持穩定。
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在節目《健康早知道》中分享,其表妹婿當年不到30歲便罹患大腸癌,當時腫瘤大小猶如一顆雞蛋,但經過適當治療後,幾十年來身體狀況都保持良好。
她提到,表妹婿在患病後反思自身飲食與生活模式,認為主要原因應與長期飲食習慣有關。由於他本身是川菜師傅,日常飲食多偏重口味、高油高鹽,並特別愛吃醃製食品,甚至會拿豆腐乳表面的油來炒菜。
成功抗癌關鍵:調整飲食習慣
譚敦慈指出,患癌後首要之務是配合醫生治療,切勿輕信偏方。同時也須調整飲食,她的表妹婿開始抗癌後,便完全戒絕醃製類及發酵食物,轉為大量進食蔬菜,並攝取充足蛋白質,肉類主要以白肉和海鮮為主,盡量避免紅肉。因此多年來,他的身體狀況維持得相當理想。
12種最佳抗癌食物
台灣營養師程涵宇亦曾指出,有科學證據研究顯示,以下12種抗癌食物可有助降低癌症風險,建議大家多食用五顏六色的蔬果類天然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癌症找上門。
12大防癌食物
1. 西蘭花
2. 紅蘿蔔
3. 豆類
4. 莓果
5. 堅果
6. 橄欖油
7. 薑黃
8. 柑橘類水果
9. 亞麻籽
10. 番茄
11. 大蒜
12. 魚
資料來源:營養師程涵宇
宜2年做1次大腸檢查 高危人士留意身體徵兆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詹宜學曾在其Facebook專頁提醒大眾,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和糞便篩檢很重要。詹宜學引述台灣衛福部統計,每兩年做一次糞便篩檢,能夠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他亦呼籲10大高危人士要小心留意身體8大異狀,愈早發現和治療,治癒機率愈高:
大腸癌10大高危人士
50歲以上
● 超過一半以上的大腸癌病人年齡大於50歲
不健康飲食
● 尤其是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及低纖維飲食所致
飲酒、吸煙者
糖尿病
肥胖
排便習慣不正常
● 如長期便秘
愛吃紅肉
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癌
家族性多發性瘜肉症候群
罹患其他大腸相關疾病
● 如潰瘍炎性大腸炎
● 克隆氏腸炎
● 曾罹患大腸癌並已治癒
資料來源:肝膽腸胃科醫生 詹宜學
大腸癌7大症狀
詹宜學亦曾列出以下7大症狀,呼籲多加留意身體異狀,尤其是排便習慣轉變:
1. 大便出血(鮮紅色)
2. 大量黏液性便
3. 貧血,導致疲憊、頭暈
4. 排便型態改變,形狀與量的改變
5. 體重減輕
6. 腹痛
7. 排便困難,常常覺得排便不乾淨
資料來源:肝膽腸胃科詹宜學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