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腎衰竭警號│醫生揭8成洗腎病人患1種病,5大傷腎食物、10大傷腎惡習
腎病很多時是無徵兆的。腎功能衰竭可影響身體所有器官的運作,當發展至末期腎衰竭(Renal Failure),若沒有透過治療或腎臟移植,則可致命。現時本港有10,000多名末期腎衰竭病者。有台灣醫生指出,造成慢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其實在於三高,亦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高膽固醇),並盤點5大傷腎的「包餡食物」,其中港人愛吃的水餃及鍋貼亦有上榜。
綜合台媒報道,當地腎臟醫學會《2021腎病年報》曾推估洗腎人數突破9萬人,且有逐年遞增的趨勢。由於腎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容易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演變成末期腎病,甚至因此危害性命。衛福部彰化醫院副院長、腎臟科醫生陳殷正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指出,除了肥胖、吸煙及不當使用藥物等因素之外,與腎病最相關的風險因素便是三高;根據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有近8成洗腎患者在洗腎前一年罹患高血壓,另有4成罹患糖尿病,3成罹患高血脂。
腎臟科醫生洪永祥在其個人Facebook專頁發文,表示造成慢性腎衰竭的最常見原因正是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這些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會破壞腎臟功能,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無法有效清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水分。
5大「傷腎魔王食物」
而在飲食方面,他就指出高油、高鹽、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往往是「傷腎大魔王」,並特別提到包餡食物的危害,直言澱粉與五花肉皆為高熱量食物,「當澱粉緊密包著五花肉,一點油脂都不漏掉,完全吃進肚就超級傷腎。」
洪永祥列出以下5種高危的包餡食物,表示自己在門診時經常遇到一些患者,在吃了這些食物後腎功能大幅往下掉。
5大高熱量包餡食物
第5名:胡椒餅
第4名:鮮肉餛飩湯
第3名:水餃
第2名:小籠包
第1名:鍋貼
資料來源:台灣腎臟科醫生洪永祥
他最後提醒市民,平時應盡量少吃上述5種包餡食物,並且可以多吃一些燙青菜,增加膳食纖維,減少飽和油脂與熱量的攝取。
早期腎病5大先兆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腎病科主任蔡倩中醫師在社交平台「小紅書」發布短片,指腎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惟有5成病人早期發病可以毫無先兆,她指,大部分病人確診尿毒症時已經是晚期腎病,需要洗腎度日,呼籲大眾要留意身體5大轉變:
1. 雙足或腳踝關節或雙腿腫脹
2. 血壓升高、頭暈
3. 食慾變差、噁心、嘔吐
4. 疲勞、乏力
5. 容易骨折和骨痛
資料來源: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肾病科主任 蔡倩
7類高危群組人士
除了留意表徵,她亦建議可以留意氣味。由於尿毒症患者身體無法代謝廢物,如尿素氮、血肌酐等,當中的氨氣會導致身體會飄出一種臭雞蛋味,且最明顯會在呼吸和排尿中聞到臭味。
她另指7類人屬於高危群組,需要多加留意:
1. 有腎病家族史
2. 糖尿病患者
● 體內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環境
● 容易損害肝臟
● 誘發腎病導致腎衰竭
3. 高血壓患者
● 血管會逐漸失去彈性,腎臟供血受影響
4. 腎結石患者
● 輸尿管堵塞導致尿流排除不暢,導致梗阻性腎病
5. 痛風患者
● 經常服用止痛藥和腎結石,導致藥物性腎病和梗阻性腎病
6. 有濫藥習慣人士
7. 不良生活習慣人士
資料來源: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肾病科主任 蔡倩
10大傷腎惡習
台灣腎臟科醫生洪永祥曾在其Youtube頻道「腎寶思樂腎臟專科」公開10大傷腎惡習,綜合自己20年的從醫經驗,分析病人罹患腎病的種種誘因和生活習慣:
第10名:錯誤使用飲水容器
第9名:錯誤進補和保健品
第8名:久坐不運動
第7名:憋尿
第6名:飲料/零食/加工食品
第5名:部分藥物影響濫用成藥
第4名:高度壓力及捱夜
第3名:吸煙及空氣污染(PM2.5)
第2名:高油鹽糖飲食
第1名:未有補充足夠水分
資料來源:腎臟科醫生洪永祥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