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癌飲食 │ 醫生推薦5類食物抗炎,預防6大癌症,功效勝消炎藥
慢性發炎是百病之源,可進一步引發多種慢性疾病,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台灣營養醫學專家許崇恩醫生指出,日常飲食中多攝取5類天然食物有助抗發炎,其效果不遜於消炎藥,更有研究證實,這些食物對於預防食道癌、大腸癌、前列腺癌等6種常見癌症,具有正面作用。
營養醫學專家許崇恩醫生於節目《下班經濟學》中,分享如何透過飲食降低患癌症風險。他指出,許多慢性發炎問題僅靠消炎藥難以緩解,反而應從補充抗發炎營養素著手,才能有效降低發炎狀況。
5大天然食物防癌抗發炎
許崇恩列出以下5種具抗發炎與防癌功效的天然食物:
1. 士多啤梨
一項研究發現,讓食道癌前病變患者每日服用60g士多啤梨凍乾粉,持續6個月後,80%患者的食道組織病變出現改善。由於士多啤梨富含維他命C、礦物質硒、鞣花酸等成分,可協同發揮防癌作用。
2. 番茄
研究發現,體內茄紅素濃度較高者,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相對較低。此外,與其單獨補充茄紅素,更建議進食完整番茄或番茄萃取物,因其中所含的番茄鹼同樣具抗癌效果。而番茄的營養屬脂溶性,炒一下再吃有助提升吸收率。
3. 綠茶
研究顯示,飲用綠茶有助降低罹患血癌、前列腺癌及大腸癌的風險。另有研究指出,持續一年額外補充綠茶萃取物的人士,出現大腸瘜肉的比例為15%,而未有補充者則達30%。
4. 大蒜
經常食用大蒜可降低胃癌及大腸癌風險。若規律攝取大蒜素一段時間後,前列腺癌指標「前列腺特異抗原(PSA)」亦會明顯下降。他建議,生食大蒜能攝取更多大蒜素,發揮更好效果。
5. 薑黃
多項研究證實薑黃具抗癌潛力,例如每日補充1g薑黃素,持續6個月,能顯著降低口腔癌前病變惡化為癌症的機率。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薑黃本身有吸收率不佳的問題,單靠食用薑黃或薑黃粉,不易獲得充足的薑黃素來達到抗癌效果。
慢性發炎引發8大類疾病
台灣營養師高敏敏曾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疲勞、過敏、感冒、身體莫名痠痛、情緒低落等情況都屬於慢性發炎,這些身體免疫機制原本要對抗外來物質,卻開始攻擊正常細胞,長期下來身心俱疲,引發各種不舒服。高敏敏列出8大類疾病,都是因慢性發炎所引起。
慢性發炎引發8大類疾病
1. 各類癌症
2. 腦神經疾病
阿茲海默症、柏金遜症、失智症、多發性硬化
3. 心血管疾病
中風、心臟衰竭、動脈硬化、心肌疾病
4. 精神疾病
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
5. 骨頭、肌肉症病
骨關節炎、圖潔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肌肉萎縮症
6. 代謝疾病
脂肪肝、心臟病、糠尿病、腎衰竭、代謝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
7. 慢性發炎症病
氣喘、狼瘡、腸躁症、胰臟炎、牛皮癬、結腸炎、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濕性關節炎
8. 糖尿病併發症
高血壓、敗血症、腎臟病、動脈硬化、神經病變、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
資料來源:營養師高敏敏
身體發炎8大症狀
台灣基因醫生張家銘曾在其Facebook專頁撰文指出,慢性發炎並非單一器官的問題,而是全身性的影響。他形容,這種「看不見的發炎」不像感冒或受傷那樣明顯,常被誤以為只是「身體比較敏感」,但長期忽視可能引發嚴重健康危機。張家銘列出8大症狀,提醒若出現這些狀況,可能代表身體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熱氣
- 生痱滋、口臭、牙齦腫痛、喉嚨發炎經常發作
腸胃消化不良
- 壓力大時容易肚瀉
- 常出現胃食道逆流、腹脹、消化不良
疲累
- 即使每天睡足7至8小時,仍感到疲憊不堪
- 精神不振
無記性
- 記憶力變差、思考變慢
- 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忘東忘西
關節痛
- 早上起床或久坐後站起時,膝蓋、腰部感到僵硬或疼痛
皮膚變差
- 容易生暗瘡、皮膚暗沉、紅腫、濕疹或過敏
壓力一大容易病
- 免疫力下降,比以前更容易生病,且恢復時間變長
莫名發胖
- 即使飲食控制得當,肚子卻愈來愈大
- 體脂肪增加,代謝變慢
資料來源:基因醫生 張家銘
慢性發炎|5種引起發炎食物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營養與流行病學教授Dr. Frank Hu曾指出,不健康的食物會容易導致體重增加,而體重增加本身就會增加身體發炎風險。常見有5種引起發炎的食物:
精製碳水化合物
- 例如:白麵包、糕點
油炸食品
- 如:炸薯條
蘇打水和其他含糖飲料
紅肉和加工肉
- 如:漢堡、牛排、熱狗、香腸
人造奶油、起酥油和豬油
資料來源: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營養與流行病學教授Dr. Frank Hu
資料來源:《下班經濟學》、營養醫學專家許崇恩醫生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