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醫者父母心」到「醫者同理心」,在AI時代重尋仁醫的溫度
許冠文早前在中大醫學院座談會與醫生談生論死,成為新聞焦點。他談到在泰國海灘與鯊魚周旋的生死一瞬,又以「何時開始死亡」作譬喻:「如果你覺得沿途風景開始沒意思,死亡就開始了……各位同學將來做醫生,你是去救人的,一旦你不想再救人,或者為錢而做,我就覺得你開始死亡。」這番話令筆者深思良久。
作為照顧者,我偶爾也遇過這類「死亡醫生」,他們的含糊其詞及輕視病人,總叫人揪心。愈發覺得,醫生是否具備同理心與人性化關懷,正是AI暫時仍難以取代的能力,因此格外珍貴。
中大醫學院講座,許冠文談生論死
這個「醫生與笑匠談生死」座談會,其實是中大醫學院生死教育的一環,旨在及早培養醫學生面對死亡的心理韌性與同理心,裝備他們與病患及家屬同行。我進一步了解後得知,中大醫學院面試時,亦把「同理心」列入考核項目。
須知病魔當前,病人與家屬常陷於徬徨,一句共情的話猶如定海神針。座談會上,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指出,同理心在於站在病人與家屬的立場,去理解事情。而且醫護如何看待生死,也會影響病人的想法;當陪伴患者走到最後一刻時,「生人也要破地獄」,醫護需要用同理心,向家屬解釋並同行。
這讓我想起八十年代流行的「醫者父母心」。彼時公眾教育程度不及今日,醫學資訊不易取得,病人往往依賴醫生作出重大醫療決定,期待一種家長式保護,一錘定音。隨着醫療知識普及,重視病人自主與選擇權,把病人視為獨立個體、體諒其處境為其設想,共同協商的「同理心」,比起醫生一言九鼎的「父母心」,更符合當下需求。
許冠文早前在中大醫學院「醫生與笑匠談生死」座談會談及生死,他表示,生命很有價值,無論好與不好,都是一道風景。這麼短暫的人生,你欣賞每一秒鐘、每一分鐘、每一天的沿途風景,包括真正的風景和心愛的人,加起來也不到十個八個。人生過得快樂就夠了,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圖:中大醫學院)
做個開心的醫生, 感染病人
醫者的身教與經驗,能夠啟發醫科生。座談會主持、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科研轉化及創業)兼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回憶,學醫時曾聽一位醫生說:「一個不開心的醫生,不能夠讓病人開心。」這句話影響他四十年,於是他努力做一個開心的人,盼以自身的談笑風生感染病人。他坦言,這些是課堂難以教到的,有時一句話、一個觀念,足以改變醫生的行醫方向。
病人與家屬,當然期望醫生醫病也醫心。另一方面,同理心與關懷,需要長期滋養。
記得今年盛夏時,我與中大醫學院副院長(醫療系統)、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胡志遠談及功能性腸胃病照顧者的困境,也聊到如何培養中大醫科生的同理心。
座談會中,(由左至右) 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許冠文、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科研轉化及創業)兼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對談生死,望啟發醫科生對生死的理解。(圖:中大醫學院)
醫科生臨床考試,聆聽病人的痛苦
胡教授笑言,醫學生一路走來多靠讀書考高分,追求完美與自律,未必以同理心見長;但單憑醫術,難以涵蓋照顧病人的藝術。
他在訓練時,要求學生學會聆聽病人的痛苦,問的不只病史,更要問病患:「你的疾病如何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因為同一種病,在十個病人身上就有十個版本,教科書未必會寫。把這些故事化為自己的資料庫,才能真正理解病人的處境,明白他們失去了甚麼,進而同理其苦。
因此,中大醫學院的專業臨床考試,特設同理心評估環節。七分鐘測試裏,醫學生面對真實病人,必須令對方感受到被理解與被關顧。考試後,考官會直接問病人:考生是不是一個好醫生?過了這一關,考核才合格。
胡教授提醒,醫生就算再忙,也不要讓病人感到難受;掌握了這門藝術,未來無論私人執業,或面對更擅長AI的對手,仍然具備競爭優勢。
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指出,同理心在於站在病人與家屬的立場,去理解事情。(圖:中大醫學院)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醫療系統)、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胡志遠,訓練醫科學學懂聆聽病人的痛苦。(圖:被訪者提供)
醫學院面試貼士,評估考生的同理心
十月是大專院校開放日旺季,醫學院依然是不少中學生與家長夢寐以求的學科。胡教授分享了中大醫學院面試貼士——同理心與情緒智商(EQ),是評估準則之一。
他常會請考生分享一次涉及衝突的經歷,例如與同學爭執,並說明從中學到甚麼,以評估其解決衝突的能力,背後反映的同理心。
有一次,他邀請考生分享失敗經驗,對方竟落淚了,因為她自認從未失敗。這一幕反襯出醫學教育真正要培養的,不只是完美與分數,更是能夠與別人同在、理解與承托別人的心。
隨著AI當道,不僅會改變醫療生態,也將重塑病人的就醫歷程,或許會讓部分「死亡醫生」無所遁形,飯碗不保。我不介意AI加快斷症、縮短治療時間,但AI終究冰冷;當機器條列出一籮筐診療方案,我仍期待有一位專業醫生,將心比己,帶著一點溫度,把最切合患者需要的建議說清楚,與病人同行。
醫護對病人的同理心,超越了AI,後者望塵莫及。(圖: Kaboompics.com@Pexels)
AI年代,醫生的溫度,更為重要。(圖:Pixabay@Pexels)
中大醫學院【醫生與笑匠談生死—從上天堂到破地獄】座談會影像重溫:https://youtu.be/SiuCFhtl4Ek?si=Zqg_tFa8NBYLNJ7L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