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臣山雙屍命案|34歲母輕生與7個月大女嬰不治,醫生拆解產後抑鬱徵兆
港島南區壽臣山10月13日發生雙屍命案。警方在當日下午4時許,接獲一名法國籍男子報案,指其妻子於壽山村道6A壽山花園一個住所單位內上吊輕生。而其7個月大的女兒,亦在廚房內疑遇溺昏迷。救護人員到場檢驗後,發現女子及女嬰同告不治,事件正由警方調查中。
據指,34歲的女事主是持有香港身份證的法國籍女子,因家庭富裕而毋須工作,在生前患有抑鬱症,在誕下首胎後病情復發,患有產後抑鬱症,需定期服用抗抑鬱藥物。而警方在現場檢獲遺書。遺書顯示,女事主有情緒困擾問題。案件暫被警方列為「殺嬰及自殺」,交由西區警區重案組第一隊調查。
9大輕生警號
近年輕生事件有上升趨勢,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蔚澄博士(Paul)曾表示,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皆有自身情緒的觸發點。他指,學童多以家庭、學業壓力為主;成年人多因為工作壓力;而長者多因為身體健康問題,如受長期疾病或身體疼痛問題困擾。
黃博士續指,每人都會有負面情緒,故自我覺察和排解很重要,身邊人的觀察亦是關鍵。他強調,細心留意生活細節,可及時阻止輕生行為;若情況未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以下綜合9大警號,可洞察輕生先兆:
1.精神萎靡
2.思想負面,常提及死亡
3.計劃交代身後事
4.性情大變或行為反常
5.封閉自己,拒絕與人聯繫
6.曾嘗試自殺和自殘
7.超過兩星期陷入沉鬱狀態
8.失眠
9.食慾不振
資料來源:臨床心理學家 黃蔚澄博士
與情緒受困者對話5大要點:
1.放下手提電話機,以示尊重
2.在安靜的地方深入傾談
3.多聆聽,少說話
4.注意肢體語言,忌「翹手」,坐姿靠背後仰
5.適當給予回應及意見,切勿過分認同
資料來源:臨床心理學家 黃蔚澄博士
症狀常在6星期至1年內出現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曾接受傳媒訪問,講解高危患病因素、常見症狀等,何醫生指出半數婦女在產前已有抑鬱症狀。而產後抑鬱症的症狀與抑鬱症定義上相同,前者是在產後6星期至1年內出現:
婦女生育後因賀爾蒙的改變,加上照顧BB如餵夜奶,日常操勞,會令情緒容易出問題。
而家庭成員有情緒病、本身性格容易焦慮悲觀、家庭壓力如家暴、單親、缺乏支援,也是產後抑鬱一些高危因素。
產後抑鬱症狀分輕、中及重度,輕症患者會常感不開心,勉強仍可湊到小朋友;嚴重的可出現幻覺、想輕生甚至殺死BB。根據數字,13%至19%的準媽媽有機會患上產後抑鬱。
衛生署列出產後抑鬱的8大主要病症:
1. 大部分時間情緒持續低落,例如感到沮喪、憂愁,無故哭泣或欲哭無淚。
2. 對以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對孩子也失去興趣。
3. 食慾不振
4. 失眠或早醒
5. 經常感到疲倦及缺乏活力
6. 難以集中精神及作出決定
7. 自責內疚,感到一無是處和絕望。
8. 過分焦慮、煩躁不安
資料來源:衞生署
50%產前已見端倪
何醫生續指半數婦女在產前已有抑鬱症狀,如家人發現孕婦在妊娠期間已有情緒低落,需密切留意,並加強支援,舒解她的壓力和焦慮。
他又舉例,曾有媽媽向他形容,生完BB後好像失戀一樣,丈夫只關心BB。準媽媽未能一時適應角色轉變,這時最需要是關心和聆聽。當她講出內心感受時,家人不要加插太多意見,可以對她說:「知道你近來湊BB比較辛苦!」,讓媽媽感到有人明瞭,內心會舒服些。
防止自殺求助熱線:
「情緒通」熱線:18111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
生命熱線: 2382 0000
明愛向晴軒: 18288
社會福利署: 2343 2255
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 2896 0000
東華三院芷若園: 18281
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 2466 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