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歲後血管健康要留神:老化百病叢生,運動護血管彈性靠1關鍵
中年之友,無論男女,都要緊記身體有一樣東西,一定要保持「有咁靚得咁靚」———那就是我們的血管。「人與動脈同壽」,這是19世紀法國名醫卡薩尼斯的經典名言。血管老化,人就衰老,而且百病叢生。
我們的血管總長約10萬公里,可繞地球兩周半。它們負責將氧氣、營養輸送到全身每個角落,同時帶走代謝廢物。我會形容血管是生命的「運輸通道」。
想像一下,我們的血管系統就像香港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的道路(動脈)、小巷(微血管)和回程道路(靜脈)。如果主要幹道堵塞,整個城市的運作就會癱瘓,我們的身體亦一樣。
血管不「靚」的常見健康危機有: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心肌梗塞(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臟肌肉壞死、腦中風(腦血管破裂或阻塞造成腦組織損傷)、腎功能衰竭(腎動脈硬化導致腎臟過濾功能下降)、 下肢缺血(周邊動脈疾病導致行走困難甚至組織壞死)、 認知功能下降(腦部血供不足加速失智風險)。
2024 年,《Nature Aging》期刊刊登了一個研究文章[Shen, X. et al. (2024). Nonlinear dynamics of multi-omics profiles during human aging. Nature Aging, 4, 1619-1634.],它指出人們有兩個歲數要特別注意,因為身體機能會像斷崖式驟降——那是44歲和60歲前後時期,若不保養好的話,人體就會出現嚴重的失調。研究還發現,在大約60歲的年紀,我們的免疫調節和碳水化合物代謝會減弱,而在大約40歲的時期,我們的心血管疾病會容易出現,而脂質代謝和酒精代謝會變慢。
換句話說,「四字頭」打後是血管健康的「轉折點」,中年之友要留意。血管老化是甚麼意思呢?(1)彈性下降; (2) 斑塊積聚:多年來的不良飲食習慣,使得膽固醇等物質在血管內壁沉積; (3)管腔變窄。
今日先跟大家講解一下血管失去彈性的主要原因:(1)年紀增長;(2)血管發炎;(3)缺乏運動。除了第一點年紀增長我們沒法控制之外,其餘兩點絕對是後天問題:
首先,血管發炎的主要成因是攝取太多高脂肪、高糖分飲食和重鹹的飲食。糖本身是一種發炎物質,高脂肪會使膽固醇濃度標升,進而刺激血管發炎,而重鹹則容導致高血壓,使血管更容易受損而引致發炎。想防止血管發炎,就要懂得實行有智慧的飲食原則:地中海飲食模式,多蔬果、全穀物、優質脂肪(如橄欖油、堅果)等,都是教健康的飲食模式。
另外,缺乏運動也是血管失去彈性的主人。但做運動原來也要講智慧,不要以為跑到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就必定有效。原來,想藉運動軟化血管,必須有一個關鍵元素存在才有效,那是甚麼呢?在2024年發表《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期刊裏面,有一篇研究報告,當中顯示了 [ Chen, L et al. (2024). Associa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with post-exercise hypotension and arterial stiffness following prolonged endurance exercise in healthy young me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21 (1), https://doi.org/10.1080/15502783.2024.2410426.]指出, 維他命D不足會影響運動後的血管彈性,而且體內維他命D水平愈低,運動後動脈僵硬程度愈高。
換句話說,想藉運動去改善血管失去彈性的問題,首先的基本條件,就是要體內維他命D充足。想補充維他命D,曬太陽、蛋黃、沙甸魚是最好選擇,退而求其次才用補充品。要在身體有充足維他命D的情況底下,再加上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快走、游泳、踩單車、跳舞),血管變回有彈性,那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