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19
九月
香港迪士尼樂園︱萬聖節2025:迪士尼樂園全新惡人反轉大街派對、阿Jack怪誕大餐及精品,港人限定$669入園2次 香港迪士尼樂園︱萬聖節2025:迪士尼樂園全新惡人反轉大街派對、阿Jack怪誕大餐及精品,港人限定$669入園2次
香港迪士尼樂園︱萬聖節2025:迪士尼樂園全新惡人反轉大街派對、阿Jack怪誕大餐及精品,港人限定$...
推介度:
19/09/2025 - 02/11/2025
01
八月
大館|「大館石階影院」及「放空音樂聚」 25/26 — 本地獨立電影與音樂創作者的舞台,呈現別具一格的故事與聲音 大館|「大館石階影院」及「放空音樂聚」 25/26 — 本地獨立電影與音樂創作者的舞台,呈現別具一格的故事與聲音
大館|「大館石階影院」及「放空音樂聚」 25/26 — 本地獨立電影與音樂創作者的舞台,呈現別具一格...
推介度:
01/08/2025 - 07/06/2026

逛植物園有助減慢腦退化  社會處方毋須用藥,重拾健康

逛植物園有助減慢腦退化 社會處方毋須用藥,重拾健康

黎凱欣
照顧者手記

  不少老友記喜歡到公園打發時間。有沒有想過,逛植物園也可以延緩早期的認知障礙?當然,這並非漫無目的地散步,而是一場經過醫護專業系統規劃的「治療」。

 

  在台北,有一個名為「植物園處方箋」的非藥物處方,隨同設計完善的遊園路線與任務,由醫生開立給早期失智者。有家屬分享,輕微腦退化的長者按照處方指示,在植物園的椰子樹蔭下漫步後,情緒明顯平穩,也更容易入睡,大自然讓失智老人自我療癒了。

 

逛植物園有助減慢腦退化  社會處方毋須用藥,重拾健康

台北市聯合醫院為早期失智患者開立「植物園處方箋」,引導病人在台北植物園指定路線散步和靜心,自我療癒。(圖:台北旅遊網)

 

台北「植物園處方箋」,規劃路線與任務

 

  這與醫生日常的「多休息、多走動」口頭建議有何不同?關鍵在於「植物園處方箋」背後完整的組織方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合作,耗時半年研究,將醫療處方的概念融入自然體驗活動;「任務」包括沿植物園多條指定路線散步,並在20多個地點進行深呼吸、靜坐、攝影、伸展等身心練習,讓每一步驟都有清楚的目的與引導。

 

  領取處方的過程,也極有儀式感。醫生先評估個案病情,確認患者適合以非藥物治療作為輔助;繼而以電腦記錄並打印處方,成為一份三折頁厚紙卡。

 

  出於好奇,筆者在網上找到一份「植物園處方箋」靜走地圖作參考。它印有活動流程、可能益處與貼心叮嚀。

 

  地圖建議先繞行園區主步道一圈,再進入植物小區,保持寂靜地繞行三至四圈。最特別之處,是整份處方反覆強調「靜心」,不僅提供放鬆身體的具體方法,更提醒漫步時守住內在的平穩,觀察呼吸節奏,並把手機調至靜音,將注意力完整交回當下與自然。

 

逛植物園有助減慢腦退化  社會處方毋須用藥,重拾健康

台北植物園一景。(圖:台北旅遊網)

 

靜心放鬆, 兩大貼士

 

  這些靜心小技巧,頗適合忙得透不過氣的城市人,包括:

 

1. 一分鐘放鬆身體小撇步:

可站可坐。

先吸氣繃緊全身,由鼻子、到臉部、肩膀、拳頭、大腿、小腿至腳掌。

然後吐氣放鬆。

重複三次。

 

2.漫步要訣:

保持平靜,觀察呼吸的節奏。

聽見自己的呼吸,安靜下來「呼~吸~呼~吸~」。

每次吸氣想着「寂」,每次呼氣想着「靜」。每次循環重複「寂--靜」,以避免注意力從當下移開。

在每一個聲音與動作中感受自己的存在。

 

提升睡眠質素,延緩病情惡化

 

  換言之,這些練習帶有明顯的正念(Mindfulness)元素,透過與自然接觸鍛煉身心的「免疫系統」,紓壓、改善睡眠與情緒,同時降低孤獨感。

 

  療效方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醫生在YouTube節目寶島聯播網「醫探究竟」中指出,部分患者經過監測後,比以往多睡約一小時,深度睡眠時間增加三至四成。

 

  他亦坦言,不少早期失智症患者未必需要藥物治療;像「植物園處方箋」這類屬於非藥物的「社會處方」,正可發揮作用,「只要輕度失智患者能夠延後五年惡化,全球患者數目便有機會減半。」

 

逛植物園有助減慢腦退化  社會處方毋須用藥,重拾健康

老友記親近大自然,有助改善睡眠質素。(圖:Andrea Piacquadio@Pexels)

 

香港非牟利機構,開立社會處方

 

  在香港,雖然暫未有「植物園處方箋」,卻已出現「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bing)。這股近年於全球興起的理念,讓醫生以至非醫護人員,根據個人情況,連結非藥物且有助健康的社區資源,例如跳舞課、園藝班、合唱團或社區運動等,以行動支援取代單向叮囑。
「醫護行者」是本港最早引進社會處方的非牟利機構之一。創辦人范寧醫生指出,在本港現行制度下,社會處方未必透過醫療系統轉介,但不少計劃會針對長者與弱勢社群,既改善身體狀況,也回應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如孤立、經濟壓力與居住環境等。

 

  在醫護行者,機構內的醫療專職人員會按個別需要,開出社會處方。以社區常見的「三高」為例,許多街坊仍處早期,卻欠缺動力改變生活,這時處方便落在具體行動,包括與營養師共同設計兼顧美味與健康的「三低」餐單,加入跑步或肌力小組等,從非藥物的方式,提升改變的意願與持續性。

 

逛植物園有助減慢腦退化  社會處方毋須用藥,重拾健康

與營養師一起研究健康美味的菜譜,也是一種社會處方。(圖:Ella Olsson @ Pexels)

 

  范醫生說,有街坊參加運動班後血壓改善,甚至無須用藥。可見社會處方的價值,在於激發可持續的行為轉變,從而成就健康社區。
社會處方在本地普及,指日可待。不過,像「植物園處方箋」般的非藥物治療,背後的親近大自然和靜心理念,個人也可以實踐。就在周末,踏進任何一片綠蔭,讓身心在自然的懷抱中,循序漸進地舒展、安頓與修復。

 

逛植物園有助減慢腦退化  社會處方毋須用藥,重拾健康

走進綠蔭,保持平靜心境,讓老友記放鬆身心。(圖:Magda Ehlers@Pexels)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