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臟癌丨55歲男子腹瀉腰背痛確診4期,醫生:1類人3年內風險高8倍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一旦發現已經是中晚期。台灣胰臟科醫生林相宏分享案例,一名男子患有「1類疾病」,最近出現腹瀉,並伴隨右側腰背痠痛,經檢查後確診胰臟癌第4期。醫生提醒,此類患者需特別留意胰臟癌風險,未來3年內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8倍。
55歲男腹瀉及腰背酸痛 確診胰臟癌第4期
胰臟科醫生林相宏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表示,最近遇到幾宗胰臟癌個案,均伴隨腹部和腰背不適。他解釋,由於胰臟位於身體的後腹腔,靠近背部中間脊椎位置,因此會產生不適感,但未必達到疼痛程度。
林相宏提到,一名55歲男性本身患有糖尿病且規律服藥,近一周開始腹瀉,每日約三次,同時右側腰背出現痠感,直到發現尿液顏色轉為深褐色,才緊急就醫。
抽血檢查後發現除了黃疸,胰臟發炎指標也升高,進一步檢查竟發現胰臟頭部有一個腫瘤,侵犯至膽管,且肝臟也出現腫瘤陰影,經切片診斷為胰臟癌第4期,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
50歲後患糖尿病需警覺
林相宏指出,類似案例在臨床上相當常見,約7成早期胰臟癌患者無任何症狀,而有症狀者中,8成診斷時已屬第3期以後,無法進行手術,這也是胰臟癌最令人畏懼之處。
林相宏表示:「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診斷胰臟癌的唯一機會」。他解釋,胰臟癌會導致胰臟分泌胰島素下降,也會造成身體胰島素阻抗性,造成高血糖。換言之,高血糖可能誘發胰臟癌,而胰臟癌也會導致血糖升高。
研究顯示,在診斷出胰臟癌的3年前,就可能出現高血糖的徵兆。因此他建議,50歲後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若伴隨體重下降,未來3年內有1%的機率罹患胰臟癌,風險為一般人的8倍,應諮詢醫生進行相關篩檢。
胰臟癌3大先兆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錢政弘曾指出,胰臟癌常見有3大症狀,包括血糖上升、體溫升高與血脂降低。他解釋,血糖上升其實是胰臟癌常見症狀之一;體溫升高是因為癌細胞開始要出現的時候,會燃燒人體皮下脂肪,這時人體溫度就會上升;血而脂降低,是因為癌症會造成腸道吸收變差,所以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等血脂會下降。
血糖上升
體溫升高
血脂降低
資料來源: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錢政弘
10大風險因素
根據本港醫院管理局資料,胰臟癌是入侵性強的癌症,由於在胰臟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位置隱蔽,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即使定期每年接受身體檢查的病人,也很難從一般檢驗中測試出患上胰臟癌,因此不少病人到了癌症晚期才察覺患病,因而耽誤治療,影響生存率。
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切除,病人的存活時間較其他癌病患者為短。大多數的胰臟癌發生在年齡65歲以上的人士,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性別
男性比女性有更高風險
種族
黑人的風險較高
吸煙
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上胰臟癌的機會高出大概2至3倍
超重
超重的人有較大風險
飲食
長期過量進食動物脂肪和少吃蔬菜和水果會較易患上胰臟癌
糖代謝異常
糖尿病可以增加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化學品
長期接觸殺蟲劑後、石油或染料
慢性胰臟炎
常與胰臟癌一同發現,但並不一定是導致胰臟癌的原因
遺傳性胰臟炎
遺傳性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機會,但非常罕見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患上胰臟癌的機會比非患者高出2倍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
7大常見症狀
胰臟癌是本港致命癌症的第4位,在2020年導致813人死亡,由於它的症狀不明顯,不容易在早期察覺,且治癒率相當低,因此亦有「癌王」的稱號。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胰臟癌常見的7大症狀如下:
1. 腹背痛
上腹部近胸骨底部首先出現與消化系統無關的痛楚不適,後來擴開至背部。開始時痛楚較為間斷,但頻率漸增,逐漸變得持續。患者於躺臥時痛楚會加劇,而坐著向前傾時感覺會較紓緩。有時進食後痛楚感覺會更強烈,輕壓腹部亦會覺得痛。
2. 突然消瘦
胰臟癌會減少胰汁分泌,令身體無法吸取養分,導致體重驟降。
3. 厭食
癌細胞會削弱消化能力,間接造成食慾不振。油性糞便、肚瀉或便秘:胰臟癌會減少胰汁分泌,令脂肪未經分解便被排出體外,導致消化不良。症狀為糞便變油、灰白、有惡臭。
4. 黃疸
如腫瘤位於胰頭便有機會阻塞該處膽管,令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當膽紅素在血液積聚便會造成黃疸。黃疸症狀為眼白和皮膚泛黃、皮膚痕癢、尿液色深、糞便色淺。
5. 噁心、嘔吐、吞嚥困難
如腫瘤壓住前方胃部,食物未能正常進入消化道,進食時便會感到吞嚥困難,也可能出現噁心和嘔吐。
6. 發燒及發冷
7. 靜脈栓塞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基金會
8大高危族群
台灣整合醫學科醫生方冠傑指,以下8類人士皆為高風險族群,建議定期進行胰臟癌篩查。
1.年紀大
2.有家族癌症病史
3.肥胖/缺乏運動者
4.抽菸酗酒者
5.糖尿病
6.胰臟結構異常者
7.工作常接觸某些化學物質者
8.反覆胰臟炎者
資料來源:台灣整合醫學科醫生方冠傑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