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癌 │ 早期乳癌不痛不癢難察覺,醫生揭1徵兆最危險,6類高危族致癌率達70%
乳癌是女性癌症頭號致命殺手,很多時初期並無症狀,讓人防不勝防。有醫生指出,有6類女士要定期做檢查,一旦發現任何異常都可以盡早治療,大大提高存活率和治療的效果。
台灣胸腔暨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很多女病人來求醫時都認為乳房摸到有腫塊,但不痛不癢應該沒事。他提醒,乳癌最致命是因為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而當患者自行摸到乳房有「不痛的硬塊」或腋下出現腫塊時,是最危險的情況。大多數患者會忽略症狀,因而延誤治療時機,通常出現腫塊已經代表病情較為嚴重。他續指,腫瘤小於2厘米時診斷,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但若癌細胞轉移,治療效果和存活率也將大幅下降。
6大高風險族群
黃軒列出6大乳癌高風險女性族群,當中致癌風險最高可達70%,而有些因素是可以從改變生活習慣而避免的:
● 更年期:40到54歲是女性好發乳癌的年齡層,此階段因荷爾蒙波動,可能出現月經紊亂、睡眠品質變差、情緒起伏大等症狀,讓乳腺細胞處於不穩定狀態。研究指出,此時期乳腺細胞分裂速度仍快但修復力變差,容易產生病灶。
● 長期曝露雌激素:初經早、絕經晚,或30歲後才生第一胎的女性,因雌激素曝露時間較長,乳腺細胞更容易增生,乳癌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出近40%。
● 有家族史:母親、姊妹或女兒曾罹患乳癌,或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一生中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70%。
曾有乳房良性病變:有些乳房小結節或纖維腺瘤看似良性,實則是身體的警告信號。研究顯示,曾有良性乳房病變的女性,罹癌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出約2倍。
● 飲食管控不佳:脂肪能製造雌激素,酒精則讓雌激素更活躍。研究發現,每周飲酒3次以上且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8kg/㎡的女性,乳癌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出60%。
● 年輕時曾接受胸部放療:青少年時期因其他疾病接受過胸部放射治療的女性,多年後乳癌風險會顯著上升。
定期檢查可降低死亡率25-40%
黃軒強調,現代醫學進步已讓乳癌從絕症變成可治之症,關鍵在於早期發現。他建議女士們30歲後應每年接受一次乳房超聲波檢查;而40歲後的女士們,除乳房超聲波外,應加入乳房X光攝影檢查。另外,上述提到的高危險群可將檢查年齡提前,加上核磁造影(MRI),盡早發現身體不妥。有研究指出,定期做檢查能讓乳癌死亡率下降25%至40%。
乳癌年輕化4大致病危機
乳房外科專科醫生鄭伃書近日在節目《新聞挖挖哇》中提及,一名年僅16歲少女因自行檢查時,發現胸部有硬塊而求醫,經診斷後確認為乳癌:
1. 初經過早
2. 長期吃外賣或外出用餐
3. 壓力過大
4. 喝水不足
資料來源:乳房外科專科醫生鄭伃書
鄭伃書表示,該少女初經來潮時間較早,且經常吃外賣或外出用餐、攝取過多高油、高糖、高鹽及加工食品,加上學業壓力大、家庭關係緊張、長期水分補充不足,造成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最終成為乳癌高風險族群。
鄭伃書指出,乳癌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初經過早、停經較遲、壓力過大、不良飲食習慣、未曾生育、未哺餵母乳、家族乳癌病史,以及曾患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另外,女性體內的雌激素與乳癌風險息息相關,初經愈早或停經愈晚,體內累積的雌激素曝露時間愈長,罹患乳癌機會就愈高。值得注意的是,現今女童初經年齡有明顯下降趨勢,有些小學二、三年級的女童就已經來潮,相較於過去初中階段才開始初經來潮的時間為早。
乳癌5大症狀
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網站資料,乳癌成因暫時成疑,但年齡增長、家族病史、高齡首次懷孕、沒有子女、不曾哺乳、更年期後肥胖、缺乏運動及酗酒等,均會增加患上乳癌的風險。以下為乳癌的5大症狀:
1. 乳房皮膚變厚或出現硬塊
2. 乳房出現皺紋、凹陷或皮疹
3. 乳房或腋下出現持續的不適或疼痛
4. 乳房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
5.乳頭形狀改變、出現分泌物或皮疹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基金會
自我乳房檢查方法
其實男女都會有可能患上乳癌,而兩者檢查乳癌的方法大致相同,只要定期檢查,可以增加及早發現乳癌的機會。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資料,自我乳房檢查的目的是提高對自己乳房的認識及對乳房疾病的警覺性,大部分的乳房腫塊都是在自我檢查時發現。自我檢查應在乳房並無疼痛或腫脹的情況、如經期後進行;停經後的婦女則可在任何時候進行。任何女性一旦發現乳房腫塊,應盡早找醫生檢查,獲取專業的意見和診斷:
1. 脫去衣服,舉起雙手,在鏡前觀察乳房有否異樣。
2. 手指合攏,在乳房內側作平壓繞圈按摩,留意有否硬塊。
3. 用同樣的方法檢查乳房外側。
4. 檢查腋窩及乳房之間位置,留意有否硬塊。
5. 輕捏乳頭,留意有否出血或有異常分泌物。
資料來源: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