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肝︱全港逾100萬人患脂肪肝 醫生推介1種斷食法逆轉脂肪肝 每周只需進行1次即可
脂肪肝是都市人常見的慢性肝病。據本港最新數據顯示,超過100萬人患有脂肪肝,情況令人關注。此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往往難以察覺,最終演變為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日本肝臟專科醫生淺部伸一指出,不少人以為脂肪肝多好發於男性,其實更年期後女性因雌激素分泌減少,脂肪肝風險會大幅上升。他分享透過簡單的「1種飲食法」結合「1類運動」,可有效改善病情。
脂肪肝︱脂肪肝並非男性專屬 女性更年期後易發
據日媒《週刊女性PRIME》報道,許多女性誤以為脂肪肝是男性「專屬病」,實則不然。肝臟專科醫生淺部伸一指出,成年男性每3人中有1人患病,女性則每5人中有1人。不過,脂肪肝並不分性別,任何人皆可能罹患。更年期後的女性需特別注意,由於雌激素具調節脂質及糖分代謝、抑制內臟脂肪積聚之效,女性停經後雌激素分泌減少,風險因而倍增。
脂肪肝︱脂肪肝3大類
淺部醫生指出,脂肪肝主要分為3大類:
- 飲食過量或肥胖引致的「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
- 過度飲酒導致的「酒精性脂肪肝」(ALD)
- 同時涉及上述兩者的混合類型
淺部醫生表示,脂肪肝的棘手之處在於,上述3種類型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他指出,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即使患有脂肪肝,也不會感到任何疼痛或不適,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身體檢查中偶然發現的。此外,疾病的後續發展因人而異。脂肪肝可能持續很長時間,也可能惡化並發展為脂肪性肝炎或肝硬化。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它甚至可能發展為肝癌。
事實上,多數脂肪肝患者並非死於肝病本身,而是併發心血管疾病。據估計:
- 70-80%患者脂肪肝維持穩定
- 20-30%惡化為脂肪肝炎,伴隨疲勞、肩頸僵硬等症狀
- 進一步可惡化為肝硬化(手腳浮腫、腹脹)或肝癌,並提高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及腦中風風險
脂肪肝︱運動與飲食改善病情
淺部醫生指出,男性和女性的3大常見風險因素是飲酒、暴飲暴食和缺乏運動。因此,他提出以下2大方面改善病情。
運動以帶氧為主 輔以肌力訓練
據研究顯示,肥胖且缺乏運動的人比飲酒者更容易患肝病。即使體型相同,經常運動的人患脂肪肝的風險也更低。淺部醫生推薦運動可以帶氧為主,輔以肌力訓練:
- 每日健走或慢跑30-40分鐘
- 輔以深蹲等肌力訓練,重點鍛鍊下半身(佔全身肌肉60-70%)
帶氧運動結合肌力訓練,可提升基礎代謝率、改善糖分的消耗效率,減輕肝臟負擔。
12小時斷食法
說到飲食,淺部醫生強調應避免暴飲暴食,並提出可進行「12小時斷食法」改善脂肪肝:
- 連續12小時不進食
- 每星期只需進行1次
- 感到飢餓時可食用「烤大豆」作為零食
除了這12小時的斷食時段外,其餘時間進食任何食物或飲酒皆無妨。淺部醫生指出,這12小時斷食已包含睡眠時間。斷食期間若需補充水分,可選擇茶、無糖咖啡等零熱量飲品。若飢餓難耐,建議食用少量烤大豆,不僅能提供飽足感,且富含蛋白質,有助維持肌肉量。
脂肪肝︱進食時段飲食原則
- 控制糖分:減少進食米飯、甜點
- 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多攝取魚類、大豆製品、乳製品
- 均衡飲食:補充蔬菜水果中的維他命與膳食纖維
- 適量飲酒:每日最多1罐中型啤酒、1杯清酒或2-3杯紅酒
他提醒,脂肪肝不一定經血液檢查發現,超聲波檢查更為準確,定期體檢並及早調整生活習慣,至為重要。
同場加映︱4大護肝食物
台灣婦產科醫生邱筱宸曾在其Facebook專頁撰文表示,不少人選擇素食是為了減輕身體負擔、維持健康,甚至有人認為蔬食飲食就能護肝。她進一步分析蔬食對肝臟的益處,以及傷肝的潛在風險,並列出以下4類護肝食物:
1. 十字花科蔬菜(如椰菜花、羽衣甘藍):
含有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具抗氧化作用,並有助激活肝臟解毒酵素。
2. 全穀類與豆類:
提供充足膳食纖維與穩定能量,幫助維持血糖穩定,減少脂肪肝堆積的風險。
3. 莓果類(如藍莓、士多啤梨、蔓越莓):
富含多酚與抗氧化物,有助減輕肝細胞的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
4. 每天2至3杯黑咖啡:
研究證實,可降低23%脂肪肝機會,以及降低40%肝癌風險。美國肝臟醫學會(AASLD)發布的脂肪肝臨床指引亦認可其保護作用。
脂肪肝︱3大潛在傷肝地雷
邱筱宸同時提醒,即使是植物性飲食,也可能存在隱形負擔,需特別留意以下傷肝地雷:
高糖高澱粉
素食者容易攝取過多精緻澱粉,糖分易在肝臟轉化為脂肪,形成脂肪肝堆積。建議以五穀雜糧取代精緻澱粉,並攝取足夠蛋白質。
加工素食
素料雖然不含動物性成分,但可工過程中常添加大量鈉、調味劑或反式脂肪,長期食用可能增加肝臟負擔,引發慢性發炎。建議選擇低鈉、低油、非油炸且不含反式脂肪的產品。
部分中草藥與保健品
過量攝取薑黃素、何首烏、大黃或卡瓦胡椒,可能引發藥物性肝損傷(DILI),甚至造成肝衰竭。若有慢性肝病(如乙型肝炎),使用前應諮詢肝膽腸胃科醫生。
資料來源:婦產科醫生邱筱宸
脂肪肝|脂肪肝5大誘因
台灣減重醫生陳威龍曾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很多人誤解脂肪肝僅與高脂飲食有關,事實上脂肪肝成因有很多,當中包括先天和後天因素。以下綜合5大因素釀成脂肪肝:
飲食不當
過量攝取白飯、麵包等精緻碳水化合物及佔糖飲料
- 糖分易轉化為肝臟脂肪
- 反或脂肪與飽和脂肪空接促進脂肪堆積
- 酒精代謝產物則會損傷肝細胞
胰島素阻抗與代謝異常
糖尿病患者罹患脂肪肝機率較常人高出2至3倍
- 胰島素阻抗患者肝臟合成脂肪能力異常
- 與糖尿病、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形成惡性循環
肥胖與佈貯脂肪過多
腰圍超標(男>90cm/>80cm)
- 其內臟脂肪釋放的游離脂肪酸會直接進入肝門靜脈
- 較皮下脂肪更易導致脂肪肝
運動不足
缺乏運動會降低基礎代謝率
- 肝臟脂肪代謝效率下降30%至40%
某些藥物與疾病
類固醇、荷爾蒙藥物、甲狀腺功能低下等佈分泌疾病
資料來源:減重醫生 陳威龍
脂肪肝︱7招自測肝病徵狀
台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生葉佳衢及台灣胸腔及重症專科醫生黃軒,曾衛教指肝功能出現問題時,身體最先會出現的警號,「一個人的肝臟是否出現問題,其實可以透過臉色、容貌、四肢變化等身體細節看出來」。大家可以自測有否出現以下7項身體問題,可能與肝臟有關:
肝功能變差4大容貌變化
皮膚+眼白變黃
- 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可惑會下降
- 導致皮膚色素沉著
蜘蛛痣變多
- 體內的雌激素升高,刺激皮膚下的小動脈擴張形成蜘蛛痣的網狀
- 主要出現在上半身,尤其是臉部、頸部和軀幹
肚子變大+四肢腫脹
- 合成白蛋白的能力弄降
- 導致肚子變大(腹水)及下肢水腫
- 低蛋白血症亦會併發疲勞、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呼吸困難等症狀
手掌變待又粗又紅
- 雌激素活性過強/無法正常代謝—>手掌的微血管擴張
- 出現紅斑=「肝掌」
- 影響手指的生長和形狀—>變粗及變短
資料來源:台灣胸腔及重症專科醫生 黃軒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