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乾果作為零食健康嗎?糖分熱量是否太高?營養師拆解乾果營養價值
每到秋冬行山季節,乾果的受歡迎程度就會上升。乾果不但較便宜,亦輕巧、不易壞、耐熱,不會像鮮果那樣容易被壓爛,最適合秋冬季節作戶外運動或行山小食。不過,很多人擔心乾果太高糖,亦有人說乾果不天然。今個星期,就分析一下乾果的營養價值。
乾果經脫水改變營養成分
鮮果的水分通常佔80至95%。經脫水後,果肉因而縮小。以容量來說,大部分乾果脫水後只剩下四份一至三份一容量。
於脫水過程中,即使水份被除去,但大部分礦物質、纖維、及其他植物獨有營養素都仍能保留。最大影響,就是水溶性維他命。由於是水溶性關係,會隨著水份一起被移走。
最敏感的是維他命C。維他命C對於熱力及氧氣較敏感;於蘋果、桃、杏脯乾果數據分析顯示,維他命C流失率高達五至九成。因此,乾果不屬於維他命C高含量來源。另外,一份2021年研究分析亦指出,屬於水溶性的維他命B2、B6、及總維他命B於乾熱脫水過程顯示不穩定,因而導致流失。
再者,於紫藍色水果豐盛的抗氧化花青素,對熱力亦同樣敏感。因此,若藍莓乾以乾熱方式脫水的話,會流失更多花青素。但若以低溫冷凍乾式脫水的話,則能保留更多。
乾果的優勢:纖維、礦物質與多酚
雖然有營養素在脫水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流失,但亦有營養素並無影響能完整保留。以重量計算的話,這些營養素因此而變得濃縮;換句話說,以100克重量去比較,看下去這些保留的營養素就像被提升一樣。就以西梅為例,由於經過脫水而體積變小,可一次過進食更多,因此纖維密度比新鮮的高幾倍,有助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另外,各種礦物質,特別是鉀、鎂與少量鐵同樣被濃縮。杏脯與梅乾提供不少鉀質,去抗衡過多鈉對身體帶來的傷害。而研究亦指出,椰棗與無花果乾含有高水平多酚與其他抗氧化物,有助抗炎。
總括而言,大部分抗氧化物質多酚含量雖然於不同乾熱脫水方式變化不一,但研究指出整體抗氧化能力大致仍然保留。
最大的誤解:乾果並非高糖高卡
對乾果最大的誤解,是認為乾果屬於高糖高卡小食。有這個想法,是由於大家以重量去比較。100克新鮮提子,根本就不應與100克提子乾比較。乾果糖分與卡路里熱量經脫水根本沒有變,一粒新鮮提子所含的糖分,與一粒提子乾所含的糖一樣,並不因為脫水而突然變得高糖。以為是高糖的,是因為提子乾體積變小了,因此有人會因而進食更多數量而已。
乾果亦適合胰島素阻抗及糖尿病患者
由於誤解乾果高糖,因此有人亦認為乾果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事實上,研究顯示,多數乾果的升糖指數都只是屬於低至中等。2018年就有一項隨機交叉試驗,招募了10名健康成年人,測試了四種乾果(棗子、杏乾、普通提子乾、以及蘇丹娜提子乾)與白麵包相比,對餐後血糖的影響。所有乾果的升糖指數均低於白麵包(GI = 71),其中杏乾(42)、普通提子乾(≈ 55)和蘇丹娜提子乾(≈ 51)的升糖指數值都屬於低。研究人員也以乾果代替白麵包提供的一半碳水化合物含量,結果顯示不同乾果對餐後血糖值帶來不同程度的益處。研究人員總結,以適量乾果代替傳統高澱粉食物,或有助降低餐後血糖值。
超市購買注意:乾果是否天然?有否添加糖或油?
以上所提到的乾果營養價值,全部都是基於天然無添加乾果。可是,在超市,有添加了糖或油的乾果產品,最常見是加了糖的芒果乾(如下圖);購買時盡量選擇成分表只有水果的產品會較適合。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