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危機 │ 溫度每降10°C心肌梗塞風險升7%,重症醫生警告:天冷遇1情況最易猝死

猝死危機 │ 溫度每降10°C心肌梗塞風險升7%,重症醫生警告:天冷遇1情況最易猝死

健康解「迷」

  天氣逐漸轉冷,最令人擔憂的是引發心臟猝死危機。有台灣醫生指出,由於低溫會導致血管猛然收縮、血壓驟升、心跳加快,特別是在「5類情況」下,更容易讓心臟承受過度負荷,其中1種情形堪稱「最毒組合」,成為猝死的開端。他同時分享6個方法,幫助天冷時保命。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提到民眾在天冷時務必做好保暖措施。因為氣溫一下降,身體會默默啟動一個「超級誤會的防禦機制」,使血管瞬間收縮,心臟為了維持血壓,必須更用力且加速跳動,同時血壓急升與心跳加快,會導致心肌的耗氧量急劇上升。

 

天冷下5類情況增猝死風險

 

  黃軒表示,此時若處於以下5種情況,心臟便可能過度負荷,正是猝死的開端:

 

  • 高血壓未妥善控制
  • 患有冠心病且合併三高
  • 有吸煙習慣並經常捱夜
  • 家族中有心臟病史
  • 正處於感冒期間(病毒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反應加劇)

 

  黃軒指出,冷空氣是誘發心臟事件的關鍵因素。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冬季是全年心肌梗塞及心臟猝死發生率最高的季節。瑞典北部一項針對28.3萬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分析顯示,環境溫度每下降10°C,心肌梗塞風險便上升7%。英國研究亦發現,溫度愈低,急性心血管死亡率愈顯著上升,每日平均溫度降低1°C,心肌梗死風險也會增加2%。

 

病毒+寒冷是最危險

 

  此外,黃軒表示,病毒感染會增加心臟壓力,因感冒如同身體正在打仗,心臟負荷隨之加重,而且感冒與病毒感染會使交感神經更加亢奮,導致血管更容易發生痙攣。他提醒,感冒期間不可輕忽胸悶與心律不整等症狀,病毒與低溫天氣的結合是「最毒組合」。

 

6招保暖護心臟

 

  黃軒提醒,低溫對身體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壓力考驗,因此天氣寒冷時,民眾應注意保暖。他列出以下6個方法,保暖又護心臟。


1. 起床前不要立刻下床

建議先暖身,再慢慢起

 

2. 注意頸部、頭部和腳部的保暖

穿上保暖衣物,但並非最重要的保暖單品。頸巾、帽子和襪比外套更關鍵,因這些部位的體溫流失最快。

 

3. 感冒時不要輕忽胸悶、心律不整

 

4. 冬天更要控制血壓

 

5. 避免寒流時做激烈運動

 

6. 洗澡不要先脫光衣服再開熱水

 

  請先打開熱水,等浴室暖了再進去。他提醒,冬天洗澡猝死很多是因為先脫光衣服再開熱水而導致。

 

7大年輕人猝死誘因

 

  台灣重症專科醫生黃軒曾在其Facebook專頁分享,提醒不要以為年輕,就不會生重病,「玩命習慣」持續,會加速重病風險,並列舉出7大年輕人「玩命習慣」:

 

熬夜

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文感神經亢奮、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長期下來增加心臟負荷,誘發心律不正等問題。

 

過度健身

超負荷運動會誘發致命心律失常(如心室顫抖動)導致心跳驟停。長期極限耐力運動(如超馬、鐵人三項)可能造成心臟結構重塑,出現微小疤痕組織,增加心律不整風險。

 

常飲用能量飲料

能量飲料會干擾心臟電生理,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延長心臟電氣重整時間,這些改變可誘發嚴重心律不整。

 

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導致升液循環不良、血脂代謝減慢,長期下來促使動脈粥樣硬化、而且引致很多慢性問題出現,這些都增加心臟猝死的風險因素。

 

壓力過大

長期高壓狀態會促使體內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導致心跳加速、血壓飊高、血管收縮。長期可導致心肌病變,甚至引發致命性心律不正。

 

忽視心臟警訊

潛在的心臟隱患,例如遺傳性心律不正、心肌病變,若忽視早期症狀,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珍惜生命

年輕不是揮霍健康的藉口,面對生活壓力與誘惑,更需要提高警覺,遠離猝死風險。

資料來源:重症專科醫生黃軒

 

大部分猝死個案與心臟病有關

 

  本港心臟科專科醫生高耀鈞曾接受訪問時表示,大部分猝死個案與心臟病有關,多數猝死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病發時,一般以5分鐘內為「黃金急救時間」,當心臟停頓時間越長,死亡率會越高。當中,有6大高危因素恐增猝死風險:

 

 

1.冠心病

2.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3.吸煙

4.患心肌病

5.心律不正

6.家族有心臟病史

資料來源:心臟科專科醫生高耀鈞

 

10大猝死徵兆

 

  台灣急診專科醫生魏智偉曾在健康節目《健康好生活》拆解10大猝死徵兆,提醒大眾留意身體訊號;若以下症狀搭配出現,就可能有猝死危機:

1.反覆腸胃道症狀

2.經常性疲累

3.胸悶

4.出現不明原因疼痛

5.頻繁心悸

6.經常眼前發黑、單側或雙側肢體麻木

7.盜汗

8.經常性頭暈及昏厥

9.呼吸不順、嘴唇發紫

10.失眠,經常性睡覺窒息

資料來源:台灣急診專科醫生魏智偉


資料來源:重症科醫生黃軒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