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首辦「亞洲 - 大洋洲粒子治療合作組年會」 養和匯聚全球專家引領粒子治療精準化 共同提升亞太區癌症治療水平

癌症治療技術發展一日千里,「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為現時最尖端的放射治療技術之一,以其高度精準與低副作用的優勢,質子治療作為粒子治療的一種,被視為現代醫學技術發展的重點範疇。
養和醫療集團(養和)一直秉承李樹芬醫學基金會推動醫療創新的宗旨,於2023年率先引入香港唯一、大灣區內首部質子治療系統,不僅在臨床應用上累積了豐富經驗並取得顯著成果,更持續投入科研及人才培訓資源,致力帶動質子治療技術的創新。
為進一步推動精準癌症治療的發展,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及養和於11月7至9日主辦「亞洲-大洋洲粒子治療合作組年會」(PTCOG-AO),以臨床經驗結合全球視野,為亞太地區建立一個持續學習、共同進步的高端平台,助力提升區域質子治療的整體水平,讓更多病人受惠。


此重量級質子治療國際學術會議今年首度移師香港,假會議展覽中心及養和質子治療中心舉行。會議匯聚全球逾30位世界級粒子治療專家,吸引來自16個國家及地區近600名科研學者、臨床醫生、醫學物理學家和放射治療領域專業人員,為本地及區內提供寶貴的學習與交流平台,推動粒子治療精準化與影像引導技術發展,促進亞太區醫學交流、研究與培訓計劃。國際專家於會議上分享質子治療在多種癌症的的技術與成果,當中包括香港最常見的肺癌,可減少對肺部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從而降低副作用並可提升治療效果。是次盛會亦獲逾60家來自國際、區域及本地的機構及參展商鼎力支持,包括香港旅遊發展局、投資推廣署等,充分體現社會各界攜手推動醫療科技發展的決心。

「亞洲 - 大洋洲粒子治療合作組第五屆年會」開幕典禮由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擔任主禮嘉賓(中),並聯同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右二)、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及養和醫院董事李維文先生(右一)、第五屆「亞洲-大洋洲粒子治療合作組年會」籌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小野達也教授(Tatsuya Ohno)(左二)、第五屆「亞洲-大洋洲粒子治療合作組年會」籌委會主席鄧世剛博士(左一)主持開幕禮。

盧寵茂教授於開幕禮致辭時表示粒子治療對本港癌症病人的重要:「亞洲-大洋洲粒子治療合作組年會為業界提供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平台,讓與會者分享粒子治療在實證科學、臨床實踐及技術發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粒子治療是一項重要的抗癌技術,為腫瘤治療帶來深遠影響。透過公私營協作,香港兒童醫院的兒童癌症病人有機會獲轉介到養和醫療集團接受質子治療,這為新確診的兒童癌症患者開創了全新治療途徑,能在本地接受先進的放射治療。」
業界重量級盛事 養和助力亞太區科研創新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表示,養和百年來,一直秉承李樹芬醫學基金會推動醫療創新的宗旨,自 2023 年引入大灣區首部質子治療系統以來,已成為世界領先的癌症治療樞紐,擁有數一數二齊全的治療設備及頂尖跨專科醫療團隊,冀是次會議成為連結科研與臨床的重要橋樑。

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及養和醫院董事李維文先生強調人才與技術同等重要,因此在引入質子治療時,養和安排醫學人員到美國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進行深造,構建跨專科協作的頂尖隊伍。
李維文先生於典禮上分享養和建立質子治療的二十年歷程,形容這是「從探索到領航的學習旅程」。他表示:「養和秉承『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的宗旨,致力推動醫學教育、醫學研究及醫療服務,提供高端醫療服務及推動創新,令社會進步民生受惠。養和深信人才與技術同等重要,繼早前聯同國家癌症中心合辦『質子治療聯合培訓班』,及現正進行的『養和質子治療培訓計劃』,透過是次會議,進一步以臨床經驗結合全球視野,為亞太地區建立一個持續學習、共同進步的高端平台,助力提升區域質子治療的整體水平,讓更多病人受惠。」
要精準執行治療方案,治療前的規劃舉足輕重,這便需要最先進的造影技術。養和在提升質子治療精準度的科研上,一直不遺餘力。李維文先生表示:「最近,養和全球首度引入光子計數電腦掃描模擬定位系統(Photon-Counting CT Simulator, PCCT-Sim),在更清晰的造影下,可將放射線高度集中於腫瘤範圍。」未來,養和將繼續整合先進技術並與國際醫療機構、研究人員交流,並就有關光子計數電腦掃描模擬定位技術開展研究項目,預計將於2026年歐洲放射腫瘤學會年會上發表初步報告,冀為優化質子治療精準度帶來嶄新方向。」

年會嘉賓參觀香港唯一、大灣區首家養和養和質子治療中心,以及全球首度引入的光子計數電腦掃描模擬定位系統。
養和醫療集團醫學物理部主管余兆基博士補充,PCCT-Sim透過直接轉換X光射線為電子訊號,除了大幅減低輻射量,亦有助醫生精準診斷及規劃,相較傳統電腦掃描,影像解析度顯著提升4至5倍,確保腫瘤精準定位,減少正常組織受損,提升療效。

養和醫療集團醫學物理部主管余兆基博士指「大劑量、少次數」治療策略成功縮減治療次數,大幅減輕患者負擔與不適,效果與預期一致。
進深研究質子治療「大劑量少次數」策略 以擴大適用癌症範圍
具備高度精準的治療前規劃,成效得以充分反映在臨床數據。目前,養和質子治療中心已完成逾600宗個案,當中涵蓋乳癌、前列腺癌、頭頸癌、腦癌、肺癌、淋巴癌等,兒童患者佔約10%。個案均順利完成並達預期效果,當中乳癌患者中,逾96%僅有輕微或無副作用,耐受程度良好。
雖然傳統光子治療與質子治療同樣能以相若的輻射劑量覆蓋目標腫瘤靶區,但質子治療對周邊健康組織和器官所釋放的輻射劑量比傳統光子治療少得多。余兆基博士指,良好臨床數據的關鍵在於「大劑量、少次數」治療策略(hypofractionation)的成功實行。「由於質子治療更加精準,可以縮短每次治療時間以及減少治療所需的次數。以前列腺癌與乳癌為例,合適的個案可由傳統放射治療的三十次療程次數大幅縮減至五次,大大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及舟車勞頓之苦。」臨床報告成果亦於是次年會與世界各地的專家分享,現時臨床試驗中心正研究進一步縮減其他癌症的治療次數,致力實現更精準、高效、安全的質子治癌目標。
結合尖端科技提高精準度 大幅減輕肺癌放療副作用
質子的物理特性使射線到達腫瘤時會出現布拉格峰(Bragg peak)劑量分佈,即到達指定腫瘤深度後才會釋放最高能量,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肺癌治療帶來顯著助力與優勢。
PTCOG-AO主講專家嘉賓之一、華盛頓大學放射腫瘤學系主任Ramesh Rengan教授指出:「相較傳統使用X射線的光子放療,質子治療可將輻射破壞力精準集中於腫瘤,有效地殺死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他強調,質子治療並非取代光子放療,而是互補工具,實現個人化治療。Ramesh Rengan教授同時指出,AI人工智能和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將會是改善患者護理和選擇療法的未來新方向。

華盛頓大學放射腫瘤學系主任Ramesh Rengan教授指出相較傳統使用X射線的光子放療,質子治療可將輻射破壞力精準集中於腫瘤,有效地殺死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養和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廖敬賢醫生則深入闡述質子治療的臨床優勢。他表示:「質子可在腫瘤特定深度才一次過釋放能量,但光子則具穿透性,離開腫瘤後仍持續照射,導致周邊重要器官,如心臟、食道、脊髓等受不必要輻射傷害。研究證實減少心臟照射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減輕副作用,提升患者耐受性,尤其適用於非小細胞肺癌上。」
廖醫生指,質子治療特別適合位於胸腔中央、鄰近重要器官的腫瘤或淋巴結,因其能最大化保護周邊結構。「面對肺癌腫瘤會隨呼吸移動的挑戰,需三管齊下控制:先控制呼吸,僅在屏氣時照射,減少器官位移;二是治療前即時影像驗證腫瘤位置,再配合精準而快速的傳輸,同時要固定病人位置,確保精準對焦。三技術相互配合,使質子治療在複雜的肺癌案例中展現顯著優勢。」
廖醫生指選用質子治療可減少副作用(如心臟和肺部傷害),亦有助降低併發症,治療過程中亦幾乎不會帶來痛楚及不適,長遠來看對病人和社會有莫大裨益。

養和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廖敬賢醫生闡述,質子治療能將高劑量精準集中於腫瘤,顯著降低鄰近組織劑量,研究證實減少心臟照射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減輕副作用,提升患者耐受性。
養和為大灣區首引質子治療 冀成頂尖技術接軌橋樑
質子治療應用於肺癌已展現顯著療效進展,而養和作為大灣區首個質子治療中心,在各層面的醫療領域持續推動創新。年會籌委會主席鄧世剛博士指:「技術層面堅持國際最高標準,要持續引入科學研究技術,實行大劑量、少次數、高精準度治療,確保劑量精確傳遞,最大化療效並保護正常組織。人才培育方面亦要重視,養和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將帶動方向,聚焦先進放射腫瘤學教育,強化醫學物理、放射治療與劑量學等複雜專業培訓,同時助力國內大型質子治療發展,建構與西方頂尖機構接軌的橋樑。」

年會籌委會主席鄧世剛博士冀望中心技術層面、人才培育等各領域可配合國內大型質子治療發展,成為連接東西方頂尖機構接軌的橋樑。
養和有幸首次將「亞洲 - 大洋洲粒子治療合作組第五屆年會」這盛會帶到香港,不論是各地參加人數、提交科研摘要的踴躍度,均創歷年新高,足證此次會議在癌症科研業界的重要性。年會聚焦質子治療精準化與影像引導技術,推動亞太區醫學交流與培訓,惠及癌症患者。未來養和將持續引進更尖端的科技,並與國內及海外頂尖醫療機構緊密合作,深化AI應用、人才培訓,實現一站式個人化治療,鞏固香港質子治療於亞太區的領航地位。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