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臟癌|1症狀易與糖尿病混淆,錯過黃金治療時間,醫生揭胰臟癌8大徵兆
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故這種癌又被稱為「無聲癌王」。牛津大學過往曾研究關於胰臟癌症狀,發現有23種症狀與其相關。台灣有醫生提醒,其中一項容易與糖尿病混淆,一旦發現是癌症時,恐怕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錢政弘在其Facebook專頁上載影片,引述英國牛津大學2021年發布,一項針對2.4萬名胰臟癌患者的研究報告,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有23項常見症狀如下:
與胰臟癌相關23種症狀
- 皮膚發黃
- 胃或腸出血
- 吞嚥問題
- 腹瀉
- 排便習慣改變
- 嘔吐
- 消化不良
- 腹部腫塊
- 腹痛
- 體重減輕
- 便秘
- 脂肪便
- 腹部腫脹
- 噁心
- 脹氣
- 胃灼熱
- 發燒
- 疲倦
- 食慾不振
- 瘙癢
- 背痛
- 口渴
- 尿色變深
胰臟癌|胰臟癌8個較明顯症狀
錢政弘認為,研究當中有很多症狀並非胰臟癌獨有,但當中有8個比較明顯的症狀,與消化系統功能異常有關。他提醒,這些與消化系統異常有關的症狀容易被患者忽視,或與一般腸胃問題混淆。因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當患者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變相導致患者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 上腹痛
- 背痛
- 黃疸
- 噁心
- 食慾不振
- 體重減輕
- 腹瀉
- 脂肪便
胰臟癌|異常口渴尿多恐胰臟癌先兆
除了上述23個症狀,研究亦發現,胰臟癌患者出現「異常口渴和尿多」的比例是一般人的4.2倍。錢政弘指出,不少人以為口渴尿多是糖尿病的基本症狀,但臨床上約有8成的胰臟癌患者同時會有高血糖問題。隨著血糖異常升高,腎臟無法有效回收糖分,大量水分和糖分會隨尿液排出,造成尿多及口渴的情況,又稱「高滲透壓性利尿」。此外,胰臟癌細胞亦會影響身體胰島素分泌,導致血糖失衡,久而久之增加高血糖及糖尿病風險。
錢政弘提醒,若發現自己無故出現口渴尿多的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血糖,進而做詳細檢查評估胰臟健康狀況。雖然胰臟癌早期難以發現,但透過留意身體異常變化,仍有機會及早發現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胰臟癌丨10大風險因素
根據本港醫院管理局資料,胰臟癌是入侵性強的癌症,由於在胰臟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位置隱蔽,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即使定期每年接受身體檢查的病人,也很難從一般檢驗中測試出患上胰臟癌,因此不少病人到了癌症晚期才察覺患病,因而耽誤治療,影響生存率。
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切除,病人的存活時間較其他癌病患者為短。大多數的胰臟癌發生在年齡65歲以上的人士,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性別
男性比女性有更高風險
種族
黑人的風險較高
吸煙
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上胰臟癌的機會高出大概2至3倍
超重
超重的人有較大風險
飲食
長期過量進食動物脂肪和少吃蔬菜和水果會較易患上胰臟癌
糖代謝異常
糖尿病可以增加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化學品
長期接觸殺蟲劑後、石油或染料
慢性胰臟炎
常與胰臟癌一同發現,但並不一定是導致胰臟癌的原因
遺傳性胰臟炎
遺傳性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機會,但非常罕見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患上胰臟癌的機會比非患者高出2倍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
胰臟癌丨7大常見症狀
胰臟癌是本港致命癌症的第4位,在2020年導致813人死亡,由於它的症狀不明顯,不容易在早期察覺,且治癒率相當低,因此亦有「癌王」的稱號。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胰臟癌常見的7大症狀如下:
1. 腹背痛
上腹部近胸骨底部首先出現與消化系統無關的痛楚不適,後來擴開至背部。開始時痛楚較為間斷,但頻率漸增,逐漸變得持續。患者於躺臥時痛楚會加劇,而坐著向前傾時感覺會較紓緩。有時進食後痛楚感覺會更強烈,輕壓腹部亦會覺得痛。
2. 突然消瘦
胰臟癌會減少胰汁分泌,令身體無法吸取養分,導致體重驟降。
3. 厭食
癌細胞會削弱消化能力,間接造成食慾不振。油性糞便、肚瀉或便秘:胰臟癌會減少胰汁分泌,令脂肪未經分解便被排出體外,導致消化不良。症狀為糞便變油、灰白、有惡臭。
4. 黃疸
如腫瘤位於胰頭便有機會阻塞該處膽管,令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當膽紅素在血液積聚便會造成黃疸。黃疸症狀為眼白和皮膚泛黃、皮膚痕癢、尿液色深、糞便色淺。
5. 噁心、嘔吐、吞嚥困難
如腫瘤壓住前方胃部,食物未能正常進入消化道,進食時便會感到吞嚥困難,也可能出現噁心和嘔吐。
6. 發燒及發冷
7. 靜脈栓塞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基金會
胰臟癌因素|8大高危族群
台灣整合醫學科醫生方冠傑指,以下8類人士皆為高風險族群,建議定期進行胰臟癌篩查。
1.年紀大
2.有家族癌症病史
3.肥胖/缺乏運動者
4.抽菸酗酒者
5.糖尿病
6.胰臟結構異常者
7.工作常接觸某些化學物質者
8.反覆胰臟炎者
資料來源:台灣整合醫學科醫生方冠傑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