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虛|未夠40就手腳冰冷、唔夠氣?7大氣虛常見症狀!中醫教你3招調理,補氣養血,重拾好氣色
你是否經常感到手腳冰冷、腰膝酸軟、容易疲倦、免疫力差?原來這些可能都是「氣虛」的症狀!究竟氣虛是甚麼?為甚麼女性較男性更易有氣虛體質?有甚麼方法改善氣虛問題?本文將為你一一剖析。
氣虛是甚麼?
氣虛是指身體能量不足,導致各種生理機能運作變慢或效率降低,在中醫理論中,「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負責推動身體各種機能運作,一旦氣不足,身體的營養運輸和代謝效率就會下降,讓人感到疲憊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久而久之更會影響身體機能及健康。
7大氣虛常見症狀!你中幾多樣?

● 容易疲倦、體力較差:說話及走路時氣喘、睡不飽、提不起勁
● 頭暈心悸:經常感到頭暈眼花、心跳快、容易心慌不安
● 氣色不好:臉色蒼白或萎黃、容易長痘、黑眼圈明顯
●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記憶力下降、精神恍惚
●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傷口癒合慢
● 手腳冰冷、畏風怕冷:一到冷氣房或天氣變冷就不舒服
● 女性生理期問題:經血量少、色淡、月經延遲或經期容易疲憊
一般而言,女性較男性更易有氣虛體質,主要因為月經、懷孕、產子等會消耗氣血,特別容易出現倦怠無力、面色蒼白的症狀;再加上部分女士睡眠不足、飲食不均衡或過度節食等不良習慣,以致氣虛問題更為嚴重。其實,氣虛體質的成因眾多,男女皆可能發生。
拆解5大常見成因
氣虛是一種多發症狀合併的結果,有先天不足,亦有後天所受的生活習慣影響,常見成因包括:
● 勞累過度:
長期體力透支、熬夜、失眠,會耗損氣血,使身體透支運作,久而久之就變成氣血不足的狀態。
● 營養失衝: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經常食無定時、偏食或過度節食,會削弱脾胃功能,無法製造足夠氣血。
● 體質虛弱:
本身患有慢性病(如貧血、胃腸功能差、長期生病)的人,身體氣血化生弱化,恢復力差,久而久之就容易累積為氣虛或血弱型體質。
● 情緒與壓力負擔:
中醫認為「憂思傷脾,怒氣傷肝」。長期情緒不穩會影響臟腑功能,阻礙氣血生成和順暢運行,使身體難以恢復元氣。
● 荷爾蒙變化:
女性在經期、產後、哺乳、更年期階段,因荷爾蒙波動,需及時補養避免虛弱加重。
中醫教你3招調理氣虛體質
1. 飲食調整

保持均衡的飲食習慣是改善氣虛的關鍵。多攝入補益氣食物,如黃芪、當歸、人參、紅棗等,這些食物含豐富營養,有助於補充氣血,強健脾胃,還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輕鬆吃出好氣色。
此外,亦可依體質搭配中醫食療,中醫推薦服用「補中益氣湯」,有「補氣第一名方」的美譽,由人參、黃芪、當歸、白朮、柴胡、升麻、陳皮、甘草所組成,其功用主要有兩大方面:
● 增強脾胃:白朮能祛除脾胃濕邪,改善脾胃功能;陳皮可調理脾胃,使腸胃更易於消化吸收;甘草健脾益胃,有助緩解因氣虛而引起的疲乏無力以及食慾不振等症狀,並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
● 補氣益血:當歸補血活血、養血潤燥;黃芪改善氣虛而引致的汗出不止問題;人參滋補元氣,且益氣生津,有助補血。幾者相輔相成,促進血液循環,氣血充沛從而改善身體機能,增強抵抗力。
2. 運動習慣

溫和、規律的運動,可以加強心肺功能、改善氣虛,譬如氣功、太極拳、瑜伽就具有調養氣息、調節免疫功能等好處。
3. 配合針灸或艾灸,提升陽氣

針灸或艾灸是補氣的常選方法:足三里、中脘、氣海等穴位,有助於提升陽氣及體力,增強免疫力。
調理體質 恢復元氣找回好氣色!
從調理體質開始,讓身心找回平衡,運用中藥食療調理、針灸扶正固本、搭配飲食與作息建議,能助你由內而外恢復元氣,養出不易生病、精力充沛的體質。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