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痛貼安全風險 │ 專家:使用逾1個時間恐傷胃腎,致皮膚潰爛

鎮痛貼安全風險 │ 專家:使用逾1個時間恐傷胃腎,致皮膚潰爛

健康解「迷」

  頸緊膊痛使用鎮痛貼緩解症狀,但原來鎮痛貼亦不可亂用!綜合專家研究和意見,使用鎮痛貼要留意當中成分及使用時長,不當使用即使用在皮膚上面,亦會對器官和健康造成傷害。

 

拆解鎮痛貼成分 貼太久恐致皮膚潰爛

 

  譚敦慈日前於台灣健康節目「醫點不誇張」分享上述資訊,強調鎮痛貼主要成分多為「水楊酸」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使用時要確認成分,選購成分單一產品。

 

  她續指,鎮痛貼藥性會經皮膚吸收,假如一次性貼太多、或者貼得太久,可能會造成胃出血或腎臟傷害,過去曾有病人因背部一次貼滿8片鎮痛貼,導致腸胃道出血,甚至腎功能受損,因此建議大家每次使用最多貼2片,且使用時間不宜超過4至6小時,若連續貼3至4天疼痛未見改善,應立即就醫。

 

1.避免長時間使用

 

譚敦慈建議使用時間不超過4小時,一般指引雖為4至6小時,超時有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甚至引發腎衰竭。

 

2.一次性使用過多鎮痛貼

 

每次使用最多貼2片。

 

3.使用數日無效應求醫


若貼3天後疼痛未緩解,應盡快就醫。

 

4.使用前了解鎮痛貼成分

 

鎮痛貼主要成分多為「水楊酸」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選購成分單一產品,身上若是有紅疹和傷口亦不宜使用。

 

麻醉科專科醫生李而安說明,不同成分止痛貼有不同適用情況:

 

症狀 使用藥貼種類 副作用
慢性炎症與神經性疼痛 含辣椒素的熱感貼布 高劑量辣椒素易導致皮膚潰爛
急性肌肉關節紅腫 水楊酸和薄荷的涼感貼布 常見副作用包括皮膚敏感、出疹、痕癢和發炎
消炎止痛(*需醫師處方) 藥物貼布

● 含止痛或消炎成分

● 對消炎止痛藥或阿士匹靈過敏者,禁用含相關成分止痛貼


● 哮喘、心臟病或中風患者不當使用可能引發心衰竭、肺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 腎功能不全患者若有止痛需求,可選含辣椒素等無毒性鎮痛貼。


緩解肌肉痠痛3大迷思

 

  除了使用鎮痛貼,譚敦慈另外亦拆解3大緩解肌肉酸痛的迷思:

 

● 迷思1:按摩愈痛愈有效?

 

  按摩並不是愈痛愈有效,過度按摩恐致腎臟出現挫裂傷,形成腎包膜下血腫,建議按摩時避開頸部、後背下方、背部脊椎處、膝蓋及關節位置等高風險位置。

 

● 迷思2:酸痛一律熱敷?

 

  急性肌肉發炎應使用冰敷令表層冷卻、血管收縮;慢性肌肉發炎則可使用熱敷,令血管擴張、增加血液流量。

 

● 迷思3:睡軟床比較不會酸痛?

 

  稍有硬度的床才可提供較為良好的支撐,建議購買前應先試睡,太軟的床可於床墊下方多墊3至4吋床板;枕頭則要選用柔軟而富有彈性產品。

 

錯誤使用鎮痛貼 恐傷腸胃腎臟

 

  台灣健康專頁「健康多1點」早前發文提醒,許多人認為鎮痛貼多用無傷大雅,但事實上過量使用,可能會造成肝腎負擔,當中含化學成分或對身體造成永久性影響:

 

● 傷胃風險:痠痛貼布含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成分,透過皮膚吸收進血液後,會抑制保護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導致胃酸過多、胃潰瘍、胃出血,對有胃病史的人更危險。

● 傷腎風險:痠痛貼布的藥物經腎臟代謝,會增加腎臟負擔。抑制前列腺素後,腎臟血流減少,可能導致腎功能惡化。

 

  台灣腎臟科醫生顏宗海曾指出,當止痛成分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時,如果一次貼很多片,很有可能就跟直接口服差不多劑量,甚至可能更高,除了可能造成腎臟負擔,還可能造成腸胃道出血。

 

鎮痛貼使用不當恐損害腎功能

 

  江守山醫生曾在其Facebook個人專頁發文解釋,很多人認為,鎮痛貼應該是相比止痛藥較安全的選項。不過,口服止痛藥進入人體後,會先被腸胃吸收,然後再通過肝臟進行快速代謝,降低藥物濃度和毒性,最後才到達腎臟。而鎮痛貼的成分則會直接進入血液,不經過肝臟代謝,直接對腎臟造成傷害。

 

  假如大家出現早期的腎臟障礙,即夜尿症,則可能是患腎病的先兆,而夜尿的定義是入睡後因尿意而起床的次數達2次以上。因為睡眠時大腦的腦下垂體後葉會分泌抗利尿激素,當腎臟接收後就會濃縮尿液。如果出現夜尿,就代表腎臟濃縮尿液的功能減弱或喪失,反映腎臟健康出現問題。

 

  他指出,腎臟有自癒功能,如果受到輕微傷害也能自行復原。但如果連續多於7日出現夜尿情況,就代表腎功能一直未恢復,應盡快求醫。

 

同場加映|10大傷腎惡習

 

  台灣腎臟科醫生洪永祥曾在其YouTube頻道公開10大傷腎惡習,綜合自己20年的從醫經驗,分析病人罹患腎病的種種誘因和生活習慣:

第1名:未有補充足夠水分

第2名:高油鹽糖飲食

第3名:吸煙及空氣污染(PM2.5)

第4名:高度壓力及捱夜

第5名:部分藥物影響濫用成藥

第6名:飲料/零食/加工食品

第7名:憋尿

第8名:久坐不運動

第9名:錯誤進補和保健品

第10名:錯誤使用飲水容器

 

資料來源:腎臟科醫生洪永祥

 

資料來源:醫點不誇張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