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冧與西梅有何不同?營養師拆解西梅營養+益處+選購貼士
上星期刊登了關於乾果的營養價值後,有讀者再次留言,問及關於有否較好味的西梅。有見及此,本星期就分享關於布冧與西梅的營養價值。
它們外觀相似、名稱相近,但布冧與西梅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雖然西梅來自布冧,但不是款款布冧都能變成西梅。從品種、含水量,至營養成分,它們在果園裏與餐桌上的角色都不一樣。
不是所有布冧都能製作成西梅
所有的西梅都來自布冧(又稱梅子),但並非所有布冧都能製成西梅。在香港超市售賣的西梅,通常採用歐洲品種Prunus domestica,這類布冧甜度高、水分低、果肉緊實,果核容易分離(稱為「離核」品種),非常適合乾燥處理。
而一般超市常見的新鮮布冧,多屬於源自亞洲品種Prunus salicina,果肉多汁、香氣濃郁,適合鮮食但不適合製成乾果。其含水量高、果核黏肉(稱為「黏核」品種),乾燥後容易變硬或失去風味,因此不適合買新鮮布冧自製西梅,製成口感堅硬且味道不足。注意,超市售賣的亞洲品種布冧,於各國都有種植的,尤其是在美國加州。
文獻顯示,用來製成西梅的歐洲布冧,通常經嚴格控制的烘乾過程,約三公斤新鮮布冧,才能製成一公斤西梅乾。這個過程讓糖分與營養濃縮,使其成為天然甜味,可長期保存。
西梅3大健康益處
益處1:促進腸道蠕動
西梅與腸道健康的關聯早有研究支持。它含有不溶性與可溶性纖維,以及天然糖醇山梨醇sorbitol,能吸水軟化糞便、促進腸道蠕動。一篇綜合回顧指出,西梅在改善輕度便祕方面比車前子纖維更有效。每日進食約 50 克(約5至6粒)可幫助維持規律排便,毋須藥物。此外,西梅中的多酚與發酵性纖維能滋養腸道益菌,提升菌相多樣性與整體腸道舒適度。
益處2:保持骨質密度
西梅的健康效益不只在腸道,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它可能有助於維持骨質。三年前在本專欄亦分享過一項臨床測試,停經後女性每天食用50至100克西梅,骨礦密度保持得更好。西梅乾並非傳統高鈣食物,它之所以能護骨,在於含豐富維他命K,半杯已能供給每日所需的65%。對於控制骨質代謝,維他命K擔當重要作用,是負責製造骨鈣素的主要元素,增強骨密度及修補骨細胞損壞。另外,2021 年針對男性的研究也顯示,每天進食100克西梅持續一年,可帶來輕度護骨效果。研究者推測此護骨益處與其高多酚與鉀含量有關,可減少氧化壓力與骨組織發炎。
益處3:抗氧化物質濃縮
布冧與西梅都富含多酚類抗氧化物,其中西梅的濃度更高。主要成分包括綠原酸與新綠原酸,有助於中和自由基、以及抗炎。雖然乾熱脫水過程會導致部份維他命C流失,但同時濃縮了其他穩定營養素,使西梅的抗氧化能力更強。
新鮮布冧營養價值仍在
新鮮布冧含水量高、熱量低,是補水的好選擇。所含的豐富維他命C,有助於膠原增生與鐵質吸收。
超市選擇西梅看這點
由於西梅全年都有供應,因此不用因季節供應影響,可定期進食,對身體有一定的益處。在超市,可選擇比較濕潤的西梅,味道清甜,且不難咀嚼,長者及小朋友也適合。購買前查閱成分表,盡量選擇不含防腐劑產品,成分表就只有西梅一個成分(如下圖)。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