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香港人」:從香港移民史說起

誰是「香港人」:從香港移民史說起

政策.正察

  在現時土地不足、房屋短缺的情況下,社會上有一種論述認為「人口政策先於土地政策」,即任何土地供應政策,都應以優先減低外來人口增長為方針,以解決土地問題。具體來說,他們認為有效解決現時土地及房屋問題的方法就是減少、甚至取消每天150個讓內地人來港定居的「前往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額度,即所謂「源頭減人」。首先單程證制度是以家庭團聚為目的(註一),而且現時香港大部分人口都是中國內地的「移民」或這批「移民」在港生下的後裔。

 

 

「香港人」的溯源

 

  從過去百多年的歷史來看,香港實質是一個移民城市,是一個專門吸納內地移民的城市。事實上,在20世紀早期,香港有超過六成人口都是在中國內地出生。其後二戰爆發,大量香港人口死亡或逃亡離港,人口由1941年估計的約160萬大跌至1945年的約60萬。二戰結束後,因中國內戰關係,大量中國難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急增三倍至1947年的約180萬。

 

  香港戰後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普查為1961年,首次有機會有系統地一看當時香港人口全貌。該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香港320萬人口中有一半皆在內地出生,而根據各年齡組別的本地及內地出生人口比例推算,當時有近8成人口為內地移民或內地移民的第二代(即父或母一方為內地移民)。其後,中國內地經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等事件,大批內地難民偷渡到香港,自1961年到2016年的50年間,共有超過200萬內地人移居香港。按推算,現時香港有接近8成半人口為內地移民或內地移民的後裔。(註二)

 

  事實上,相較現時,以往內地移民帶來的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1948至1960年間平均每年內地移民佔總人口約2%,到2011至2016年相關數字只有0.6%。(圖1)戰後的香港百廢待舉,生活環境甚差,居住在寮屋、籠屋的市民多不勝數。但當時的香港人與大量新來的內地移民,不但沒有互相排擠,反而同舟共濟、咬緊牙關,共同努力大量開闢新土地,移山填海,大力發展新市鎮,並為香港帶來了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蹟,充分體現了香港的「獅子山精神」。

  

 

  註:人口平均值為該段時間首年及尾年的平均數。相關非法移民及單程證數字來自政府統計處、Fan Shuh Ching(1974)、Lam & Liu(1998)的資料及團結香港基金的合理推算。

  ^ 合法移民只包括經單程證來港人士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Fan Shuh Ching(1974)、Lam & Liu(1998)、團結香港基金。

 

  可見如果我們過去皆是採用嚴厲的人口政策去限制內地移民,今天大部分「香港人」根本不會存在,而香港亦不會是今天我們熟悉繁榮的香港。面對現時土地嚴重不足的困境,我們應重拾香港引以為傲的「萬事皆能」精神(“can-do spirit”),重現昔日香港大興土木的氣魄,而不是抱殘守缺地以「源頭減人」應對。

 

 

  註一:超過98%的獲發單程證來港人士皆有在港近親,即有(1)父母或(2)配偶或(3)子女或(4)以上3種的任何組合類型在港近親。

 

  註二:現時香港人口總數為730萬,新界原居民人數約為70萬,而出生於外地(非香港/中國內地/澳門/台灣)的居港人士數目約60萬,換句話說餘下的600萬人,即人口總數的近八成半皆為內地移民或其後裔。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13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