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矛盾陷於膠著狀態

岑逸飛
論盡中港台

  中美貿易緊張態勢加劇。美國總統特朗普於6月18日發表聲明:「如果中國拒絶改變其做法,而且像最近宣佈的那樣堅持徵收新加關稅」,美國的新關稅措施會生效。約一星期前,美國剛宣佈向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的關稅,北京隨即反擊,要對同等規模的美國商品徵收相同比例的關稅。

 

  這次特朗普提出新的威脅,要在中美貿易戰繼續加碼,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10%關稅。中國商務部則於6月19日作出回應,謂美國如果「失去理性」,中國將「不得不」採取「數量型和質量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進行反制。

 

  特朗普一直堅稱,多年來中國從兩國不平衡的貿易關係獲益,認為這對美國不公平。他在今年4月表示,中美每年的貿易逆差達5000億美元,還有3000億美元盜竊知識產權的損失。但根據中方統計,去年中國對美出口額為4297億美元,進口額為1539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為2758億美元。

 

  其實中美貿易的爭端,若說是關乎兩國貿易關係不平衡,恐怕僅是表面理由。更深層的原因,也許是源於2015年3月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中國製造2025》,是針對中國產業發展的一個新概念。

 

  該計劃提及的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械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能或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農機信息整合系統、納米高新材料或模塊化建築及生物化學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達成趕超德國和日本的目標。

 

  顯而易見,《中國製造2025》已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癥結,體現中美在經濟發展理念和經濟制度上的差異。中國以政府主導經濟發展,與西方市場經濟的模式大相逕庭。在本質上,《中國製造2025》要替代西方的技術,在2025年底前,將基本核心部件和重要基礎材料供應商的國內市場份額,提高到70%,而中國市場40%的手機晶片由中國生產,70%的工業機器人和80%的可再生能源設備由中國生產。

 

  關鍵在於,中國可以憑藉巨大的國內市場,實現高科技不依賴外部的自給自足。在美國看來,中國現今是利用西方技術發展自己,一旦實現目標,就可以把西方技術趕出中國,其產業政策目標是逐步以中國版技術取代西方技術,然後再用中國版技術擴散全世界,與美國爭奪市場份額。可見美國在貿易戰所真正針對的,應是北京在《中國製造2025》中確定的高科技產品和行業。美國聲稱中國政府採取策略,迫使美國企業把知識產權轉移給中方。

 

  不過即使美國向中國產品徵收關稅,對中國經濟影響不會太大,低於年度經濟增長不足半個百分點,因此很容易可以透過其他財政措施彌補。現時中國在「強國」姿態下,不會屈服於外國壓力。倘若雙方都不肯讓步,貿易矛盾或陷入膠著狀態,雙方沒有達成和解跡象,最慘的倒是投資人士進退兩難。雖然以關稅來解決貿易矛盾不是正確處理手法,卻難免是影響股市升跌的頭號因素。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9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