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的遊行

6月16日的遊行

雷鼎鳴
雷鳴天下

  為大型遊行數人頭,是一種並無學術深度的調查計算活動,它可以需要大量人手,也可以一兩人也估算出精準度不錯的結果,視乎用甚麼方法去做。董建華先生找我幫忙,為6月9日遊行作點算時,我便明言我很懷疑這些工作的作用。在過去10多年,已有多位學界中人做過相同的工作,並指出目測印象十分不可靠,而民陣自己公布的數字,又多會數倍於學界或警方的估算,但記憶中,民陣從未有收回自己的數字,傳媒也以訛傳訛,繼續報道。董先生似很執著於還原歷史真相,此點我也認同。我也是個對追求真相很感興趣的人,我的數學與純數學家相比,並不入流,但自幼對數量很有感覺,少年時量度過數量智商,超過160分,並不覺得此類計算有何難度,便答應了。

 

道路長度寬度不難找

 

  6月9日遊行人數的估算,我在上周本欄已討論過了。6月16日那次,民陣自稱有200萬人的一次,其估算難度卻一度超乎預期,幸好很快便找到解決方法。有何難度?主力部隊走得很慢,2時40分出發,龍頭5時55分左右才到終點,走了3.25小時,我們派出參與遊行的人,堵在後面,還要走上近4個小時。龍頭未到終點前,卻已有零散的先頭部隊從不同方向先到了終點。在5時前後,駱克道與莊士頓道也開放了,有些人也從灣仔等港鐵站走出來,據探子回報,有些黑衣人也坐港鐵走回頭路「翻食」。在這麼混亂的條件下,如何可以數得準?

 

  數人頭不外乎兩大類算法,第一類是數人流(Flow),在某必經之地的觀測點看看總共有多少人路過;第二類是數「庫存」量(Stock),在某刻所有人都同在的時候,看看總人數的量便是。兩種方法都應採用,互相印證。

 

  我們一直有用原始的笨辦法-以數人頭機數路過必經之道的人流。至於數「庫存」量的最佳時機,我們也找到了。在5時55分,龍頭剛到終點,這時從起點到終點的3公里路程中仍在遊行的人,我們稱為第一梯隊,尚未能進入起點的人為第二梯隊。第一梯隊有多少人?在5時55分,駱克道、莊士頓道及遊行主幹綫的東西行馬路的兩邊都基本上站滿了人,甚麼道路甚麼時候開通已無關宏旨。網上不難找到這些道路的長度寬度(6綫、4綫及有無電車軌要計算在內),我們也據此可以輕易算出這幾條街道的總面積為10萬500平方米左右。至於密度,有些地方因大家基本上是站立,可超過每平方米3人,但有些地方較疏,我據不同照片估算,平均大約是每平方米2.84人。面積乘上密度,在5時55分仍在起點與終點之間的第一梯隊應有285,500人左右。但尚未進入遊行範圍的第二梯隊有多少人?在約1小時後的6時50分,龍尾已在中央圖書館出現,即全部進了遊行區。

 

點算可當高中生習作

 

  按上文提到的人流移動速度,我們可合理假設第一梯隊的龍尾要3.5小時左右、即到9時多才能完成遊行,那麼在近6時到近7時這1小時內,共可空出7分2(1小時除以3.5小時)的面積,讓第二梯隊進入。由此可知,第二梯隊的人數只等於第一梯隊的7分2,兩者相加,總遊行人數約為36萬7千人。若再加上從中環來的人,6月16日真正的總人數應在40萬左右,這數字與我們用笨辦法數人頭得出的結果非常脗合。

 

  民陣說有200萬人,又是我們估算的5倍了。為甚麼他們的數字錯得離譜?按以上的時間數據推算,在5時55分,有77.8%的遊行人士正身處遊行道路之內,那麼假若總數真的是200萬,這塊總共才10萬平方米、即0.1平方公里的面積可否容得下156萬人同時在那裏步行?亦即每平方米15.6人。1米的長度大約是從腳到腹部的距離,這麼小的空間容得下15.6人嗎?據說參加者大多是年輕人,若有200萬人,假設當中150萬是年輕人吧。香港18至33歲的年輕人只有150萬,豈非全部的年輕人都參加了遊行?讀者可自行判斷。

 

  此等點算其實很適合高中學生去做。香港有通識科,老師若參考上周及本周的拙作,細想一遍,沙盆推演,足可教導及引領學生去做此習作。倘若有多組學生肯進行這些點算,民陣或許便會受到制約,不敢隨便說個數字了,我也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較艱深的學術研究中。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20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